为进一步展示广元市中小学校美育成果,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开花,6月16日,由广元市教育局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小学艺术工作坊展示活动在利州广场举行。
南街小学“曌艺宫灯”艺术工作坊参加了此次展演示活动。在此,诚挚邀请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朋友前往参观,共同欣赏这场视觉盛宴,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活动时间
2024年6月16——20日
上午:8:30——11:30
下午:16:00——20:00
活动地点
广元市利州广场
“曌艺宫灯”艺术工作坊简介
2023年09月,学校成立了“曌艺宫灯”艺术工作坊。“曌艺宫灯”艺术工作坊是南街小学的众多社团之一,也是最具有艺术特色的社团之一。由美术组共同发起,现由教师刘腾文负责,成员主要分为低段(一、二年级)和高段(三、四、五年级),每周二和周四分别开展社团活动。辅导学生完成数十个系列作品,根据高低段学生们动手能力的水平现状,在手工教学中插入美术的多文化元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通过教师的主题式引导,孩子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作了系列主题的美术作品,看着一件件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让你无不惊讶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通过作品的创作,学生也感受到了竹质、色丁布等材料的独特魅力。
宫灯起源及制作方法
宫灯的起源
宫艺花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了庆祝一统天下、建都洛阳,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现代的花灯艺术已经发展出具有各种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尽管其创作难度较高,涉及的技术也较复杂,取材范围也更加广泛和活泼,但现在花灯的创作仍然需要融入结构、力学、电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打造出更有美感的花灯作品。至今,花灯仍是中国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四川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体来说,自贡花灯,被誉为“天下第一灯”,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四川花灯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物。
宫灯的制作方法
宫灯制作方法多样,它通过构思、画、裁剪、缠、捆、扎折、拼贴、等多种技法最后粘合或焊接而成。
准备材料:
竹篾条、扎带、乳白胶、灯笼皮纸、串灯、纸胶带、竹竿、剪刀、彩带(金边)、流苏等。
制作过程:
1. 选择花灯的样式:如:正方形宫灯、长方形宫灯、正方形和长方形组合宫灯、六边形宫灯、扇形宫灯、形宫灯、组合型大宫灯等。
2. 将选择好的宫灯外形和结构线原尺寸画出来(四开素描纸),并将每条边线尺寸标注在画上。
3. 根据标注好的尺寸选择同等长短尺寸的竹篾条材料(宫灯骨架所需材料要选择相对结实的竹篾片)。
4. 然后用扎带或者纸胶带进行骨架的捆扎。在捆扎过程中要根据图纸的宫灯尺寸大小和边线位置进行有序捆扎,不能移动或交换准备好的竹篾条。(捆扎每一个相交点至少两次,而且要十字交叉捆扎,捆扎过程中不要随意缩短宫灯边线的尺寸)。
5. 宫灯捆扎好以后,将串灯捆扎在宫灯内部(串灯的开关记住一定要留在宫灯的上口),宫灯上口还要对角捆扎两根同等长度的绳子,用来系在提宫灯的竹竿上。
6. 宫灯内捆扎好串灯以后,就用乳白胶把灯笼皮纸糊在宫灯的每一个平面,尽量将皮纸糊平整,边角多余的皮纸用剪刀或美工刀裁剪整齐,面与面的衔接出再糊好彩色边条。
7. 待宫灯所有面糊好皮纸以后,并且待乳白胶干好后,便可在皮纸上进行绘画创作。
8. 最后在宫灯的外部选择位置系上流苏,顶部系上竹竿,宫灯便制作完成。
南街小学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坚持走“幸福教育”之路,努力创办一所有温度,有品位,有灵魂的幸福学校。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建立精品艺术社团,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教育成果,学校是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
艺术是幸福教育之花,绽放绚丽的色彩。曌艺宫灯艺术工作坊的成立,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今后,我们将强化管理,追求卓越,让曌艺宫灯工作坊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成为学校精品社团建设的新抓手,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让艺术教育之花在南街小学璀璨绽放!
图文来源:利州区南街小学-编辑|张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