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有一个特别的渡口,强渡嘉陵江战役曾在这里打响。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四面战歌,红四方面军突破险阻,从这里胜利渡江,长征出发。2023年2月27日,广元市实验小学夏玲丽老师率五(2)中队回眸历史,再看英雄壮举。

历史背景
1934年秋,红四方面军取得粉碎国民党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重大胜利,这场较量长达十个月,是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役。
这场反围攻固然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失败而告终,但川陕根据地的元气却大上,一片废墟,哀鸿遍野,已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物质短缺,损失严重。但蒋介石却急忙在策划“川陕会剿”,如何打破“川陕会剿”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战略计划中的当务之急。

红四方面军于1934年11月中旬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了军事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部队经过一段休整补充之后,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及甘肃南部发展。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等领导下,决心从嘉陵江中段的苍溪仪陇地区突破敌人的重兵防线,策应和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也为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边革命根据地做准备。

激励奋战
1935年1月22日,党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挥师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敌人为阻止我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一线,决定强渡。

1935年3月28日,徐向前、王树声、王维舟等亲临前线,设渡江指挥所于塔子山后的谭家大院。晚九时许,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

到3月29日中午,红四方面军大部队架浮桥过江,迅速向敌阵地两翼席卷,连战连捷,势如破竹。
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六百里江防,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红军一天就向纵深挺进七十里,占领了嘉陵江至涪江之间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区域。
军民同心
铜像上的女红军叫石磨玉,苍溪石家坝人。磨玉和烈士们奋勇飞渡的塑像镌刻其上,他们露出胜利的喜悦,翘首西望北上长征的战士!他们的故事将代代延续!他们的精神将永世长存!

辉煌战绩
在以徐向前为中心的指挥下红四军面对重重压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战役历时24天,总计歼敌12个多团,1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挥师西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塔子山也因此成为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红军将士的英勇业绩,纪念红军胜利渡江,苍溪人民将塔子山下的渡口命为 ——“红军渡”。

历史贡献
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向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光辉的战争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一、四方面军两支主力红军部队会合奠定了基础,彰显出红军不畏艰难、勇敢冲锋的精神气质。

站在渡口,历史仍有余温,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听见了当年的枪炮声和呐喊声,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身影,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不已,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
让我们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好好学习,锻炼本领,不负革命先辈的牺牲,成为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