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 > 科教
教育热点
科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 > 科教 > 详情

科教

宜宾学院客座教授郑启友:发掘文化遗产 追寻时代痕迹

科教发布时间:2023-07-05 22:54:26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人物介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宜宾学院客座教授

近几年,光是郑启友牵头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项,市级有6项,区级有9项。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他从未放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最终连他自己都成了横江山歌的非遗传承人。他有一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在一个地方,就想将那个地方的人、事、物“挖”透。诸多高校、学者派来学子向他请教,他是隐藏在宜宾民间真正的“扫地僧”。

找人 找出了满屋“宝贝”

1964年出生的郑启友今年已经59岁,快退休了。别人退休可能想的都是清闲度日、消磨时光,但他不一样,他笑着说,“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等退休后,我会更忙碌、更充实。”

与郑启友初次见面,是在他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书柜里写完的笔记本一摞一摞,电脑旁边放着10多个移动硬盘,一间办公室里,全是他积年累月收集来的“宝贝”。因为这么多年来,他就专注于一件事——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川南木作技艺、横江山歌、横江关河号子、横江眉毛酥、石城山花灯、石城山说春等等,都是他先后发掘申报的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这些项目都是他自费申报的。曾经。他在石城山后山大坡村发掘工作到凌晨,走访横江镇最边远的丘陵村池湾组,先后走访154人,整理出68万字的《石城山民歌》获得宜宾县(今叙州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看戏 看出个市级非遗

郑启友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听故事,“以前,每天傍晚人们会陆陆续续往场坝里聚集,围起来就讲故事,我起码要在场坝里听到10点才回去睡觉。”小时候的兴趣爱好长大了也没变。

1984年他参加工作时,发生了一件事。郑启友说,“我记得是有领导来乡下视察,途中提出要我带他们去看当地文物,要了解我们当地历史。”就是这次带路,让郑启友学到很多东西。1986年,郑启友的爱人参加了文物复查的工作,听着爱人讲起工作中的一些故事,郑启友非常感兴趣。1989年,郑启友从横江镇调到双龙镇工作,有一次去双龙镇老房村,偶然间看到花灯表演,铜锣伴奏翩翩起舞,有说有唱逗人笑,这样的娱乐文化,还是自古传下来的,郑启友看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去。

后来,郑启友再去老房村,下定决心要去挖掘、记录,结果表演花灯的老人去世,线索断了。后经过多番寻找,最终寻到花灯传人欧彬玉。在欧彬玉那里,他进一步了解花灯这项民间艺术,让他完成收集和记录工作。2007年“石城山花灯”被评为市级非遗。

追寻 伙食团里的糕点

和郑启友相处,你会发现他永远充满好奇心。他会记住别人提出的问题,并私下去寻找答案,而这样的寻找,他曾用到美食上……

2010年,在一次参加聚会的时候,郑启友听到朋友聊天,谈到以前镇上有个好吃的糕点,形状别致、酥脆可口,但记不清名字了。这让郑启友一下子来了兴趣,后来他去街上问,没人知道。无奈又换个地方找,后来才有人告诉他糕点的名字,叫眉毛酥。

知道糕点名字后,有人提供线索说有个老婆婆会做,但前不久去世了。面对线索又断了的情况,郑启友并未选择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偶然听说眉毛酥有传人在柏溪。经过多方寻找,郑启友最终找到了传人。

原来那人一直在云南昆明一家钢厂打工,在伙食团做过眉毛酥。郑启友找到那人后,将消息告知媒体,当时报道层出不穷,让眉毛酥火了起来。后来眉毛酥被市上评为名优食品、优秀旅发产品,同时也成功评上市级非遗。

记忆 父亲留了半本《木工记》

郑启友记得小时候坐船,总能听到一种嘹亮的喊唱声,后来才知道,那叫 “号子”。后来,他在发掘关河号子时,找到船工李绍武,把他高兴坏了。他清晰记得是中午见到李绍武的,“因为我等了很久,也没吃午饭。”他笑着说,“听到李绍武说他干了几十年号工的时候,我知道我找对人了,毕竟如今可能早没人知道号工是啥了。” 郑启友说,“我听李绍武提起,1953年全国招聘喊号子的人,总共选了2000多人上去,经过考试,留下7人,李绍武就是其中之一。他去文工团干了一年多,但因担心家里人,还是选择回来。”李绍武还有个徒弟,名叫冯奎。2014年,在四川省第一届民歌大赛上,关河号子一炮而红,拿了个二等奖。省上专家听到后,当场建议申请非遗。

一般发掘身边故事都是从家里开始的,郑启友也不例外。郑启友的父亲郑少文是个老木匠,从小他就听说父亲的师父在当地很有名,木工手艺那叫一个绝。所以,郑启友刚读完高中的时候还随父亲学过技艺,当时他就觉得有趣且深奥。

后来,父亲去世前写了半本《木工记》留给郑启友,这让郑启友很是感慨。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郑启友之后花了大量时间 在木工技艺的追寻上面。在他的推动下,川南民居木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这是 他最自豪的一个非遗项目。

“在川南民居木作技艺申报省级非遗成功后,四川大学的教授还推荐了一名博士生过来学习,他就把川南民居木作技艺当作他的毕业论文。”郑启友说,这些年来,他接待了不少高校推荐来的学子,“有川大、上海交大、川师大、西南交大等,也有全国知名教授登门拜访。”

如今,郑启友被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艺术传播学部聘请为客座教授,讲解非 遗的田野调查和非遗申报注意的问题,还到宜宾学院川茶学院讲解省级非遗宜宾红茶。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与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他希望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所以他认真普及,让高校和学生们重视起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从传承到创新,使非遗文化散发新魅力。

采访的最后有人说,如果每个镇上都有郑启友这样的非遗人才,那么咱们的传统文化或许还能保留更多。

对话

新三江周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露脸”是在哪?

郑启友:我上过CCTV-1《见证》栏目的《讲武风云》第二集,也上过CCTV-4,都是讲镇上的历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CCTV-2 的《寻宝》栏目上, 我讲了董作宾写的一幅甲骨文,当时董作宾在李庄,这幅字是他写来表扬横江镇一个人的。

新三江周刊:对于今后有何打算?

郑启友:在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想花更多心思在学生身上。我喜欢带学生,有的学生也真的感动了我,为了深入了解横江山歌,来横江住了几个月。还有10名学生成立了社团,专门来我这里学习非遗。当然,我还有很多事要忙,在做以非遗为中心的省级课题,也在准备拍摄高校非遗视频讲义。

(声明:本文已经文中当事人同意授权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在30日内联系本单位删除/编辑:龚敏 记者/冯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