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息夫人与息侯的美好故事,后有陶渊明借《桃花源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有七柱村的“桃花源”绘美好盛世。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江安县第一初级中学校为打造学校办学特色,于2023年12月29日邀请铁清镇七柱村相关领导一行到校开展了“桃源深处好读书”研讨活动。江安县第一初级中学校坐落于铁清镇七柱村,“桃”花是七柱村的招牌。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开阳今年9月到校任职以来为打造学校特色,决定将七柱村的“桃花”招牌引入学校,分别从“桃源情、桃源诵、桃源赞、桃源诺”打造特色办学理念。

“桃源情”是指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结源自于晋代伟大作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绘了一片远离纷扰、和谐宁静的理想生活乐土—桃花源,成为历代无数文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因此,“桃源情”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桃源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古典的“中国梦”就是历代文士通过诗、赋、记、志、图、碑等文艺载体塑造出虚构性、憧憬性、异域性的“千古文人桃源梦”。无论是园林景观、戏剧、影视还是游戏等艺术形式,都在实现桃花源形象的重塑与文化再生产。“桃源情”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情结。
“桃源诵”是以《桃花源记》为题材,通过朗诵、演唱等形式,对桃花源中的生活进行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体现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1、朗诵:以古典经典诗文,进行朗诵。朗诵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将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桃源的美好。
2、演唱:将桃源文化融入到歌曲中,创作一首关于桃源的歌曲。歌曲可以是古典的、民谣的、流行的等不同风格,通过歌声传达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
3、舞蹈:编排一支以桃源为主题的舞蹈,通过舞者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桃源生活的美好。
4、话剧表演:以桃源为背景结合古今文化而创作的话剧,通过演员的表演,讲述一个发生在桃源的故事,感受到桃源文化的魅力。
5、书画展览:在校举办一场以桃源为主题的书画展览,展示一些描绘桃源美景的画作和书法作品,感受到桃源文化的内涵。
6、讲座与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桃源文化进行讲座和研讨,让更多的人了解桃源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人们对桃源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桃园赞”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1、举办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大家以桃源为主题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形式。通过征文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桃源赞的创作中,共同分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制作短视频或微电影:以桃源为主题,拍摄一部短片,讲述一个发生在桃源的故事。可以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桃源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举办艺术展览:邀请艺术家以桃源为主题进行创作,展示他们的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摄影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展览,让观众欣赏到桃源的美好。4、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探讨桃源赞的主题,分享各自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共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5、开展公益活动:以桃源为主题,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如环保、关爱弱势群体等。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人关注社会问题,共同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桃源诺”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见证百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不经乱战,不缺衣食,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致皆华夏,五星闪耀皆信仰。正是读书时,激励全体学生要好好学习。
双方领导希望将通过此次对“桃源情、桃源诵、桃源赞、桃源诺”等方面的主题活动与研究的开展,实现江安一中创办“桃源深处好读书”的特色办学理念,让一中莘莘学子畅游在这片充满芳香的“桃源”中。(龚敏 熊旭 来源:江安县第一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