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 > 科教
教育热点
科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 > 科教 > 详情

科教

振兴川剧40年征文.漫谈川剧从业者分化后的生存之路

科教发布时间:2024-03-11 15:19:57

振兴川剧40年,对于川剧的前景普遍唱衰。川剧已经分化成专业的、业余的和单纯技巧等形态存在。专业院团越来越少,业余院团将逐渐消亡,川剧技巧将走进娱乐圈,走进民间和其他剧种。

一.川剧的没落

曾经风靡一时,万人空巷的川剧,随着现代文艺的兴起,和文化改革的一刀切,使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靠政府保护,才得以奄奄一息的活着。川渝两地的川剧团从40年前的200多个,到现在行当比较齐全,可以独立排演大戏的院团屈指可数,排演出的剧目一般都只能演几场,最多十来场,能吸引观众的更是凤毛麟角。被解散的川剧团,一部分人下海、改行,另一部分仍然抱团求生,在乡村院坝和寺庙靠演折子戏找一口饭吃。遂宁三县两区曾经有20多个川剧团,现在财政供养的一个,自谋生路的有五个,都活得比较艰难。其他省市,其他剧种情况也类似。

振兴戏曲,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系列举措,各级政府虽强力挽救,出台了系列相关文件,但收效甚微。专家开了不少药方,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究其因,是川剧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和自我造血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才荒。从事戏曲人才越来越少,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出台了土政策,川剧人才只准出不准进。另一方面,从业人员收入低,戏曲无吸引力。招不到生员,招到后留不住人才。就遂宁川剧团而言,打造剧目怕得不到奖,无法向出资方交待;同时,也怕得奖,得奖后显露出来的优秀人才便被有编制的院团挖走。近年遂宁川剧团被挖走的人才有十余人。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要成为角儿,没有名师帮带、指点,靠个人去悟,是很难成功的。一部戏,一个团,如果没有一两个角儿是难以立团的。《霸王别姬》有很多版本,但唯独张火丁演的最受欢迎,她一出场一举一动都是掌声和吆喝叫好声。赵本山的小品很好笑,但把他演过的本子给别人演,效果就差得多。但是,老一辈川剧人逐渐故去,代代相传的经典、绝活因此逐渐失传。

二是资金荒。无钱排戏,有戏无钱演是川剧院团的基本状况。电影、电视剧已经完全市场化,有资本运作,近年推出不少好作品。而戏剧的出资方主要靠财政。这取决于当政领导的喜好,如果领导重视文化,就会得到全力支持。领导换人后,戏剧便成为无娘的孩子,没人管。近年,戏剧制作有一个趋势,在“制作精良”的要求下,成本越来越高。要冲国家级大奖,没有一两千万元根本不可能。要得到省级大奖,也需要几百万元。对于市、县、区一级财政来说是不可能承受之重。戏剧没有市场化,但剧场、灯光、音响已经市场化。遂宁市川剧团的《苍生在上》演出百余场,每一场演出都有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收入,但租赁剧场、灯光、音响占去了收入的绝大部分。演出的高成本,导致演出的低收入。

三是剧本荒。一剧之本在于剧本,但现在存在剧本荒。编剧靠写戏难以为生,只能把写戏当做业余爱好。因此,剧团演出的多为传统折子戏,内容多为才子佳人,妖魔鬼怪。新编大幕戏多为命题作文,或好人好事,或红色颂歌。说教功能大于艺术表达。观众走进剧场,谁是甘愿去接受教育的?观众需要的是艺术欣赏,去剧场主要是寻找不同于生活中的感受。

四是观众荒。不论是舞台剧,还是银屏作品,购买的主力是年轻人。而如今戏曲的主要观众是老年人,他们习惯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听戏。一杯茶十来元钱,听着戏,打发半天时间。老戏迷喜欢传统戏,对现代戏、改编戏比较排斥,而年轻观众习惯快节奏和快餐文化。张学友演唱会在遂宁演了两场,最高票价是1800元一张,最便宜的也要500元一张,但三万人的体育馆改成的演唱地,门票场场售罄。演唱会期间,遂宁所有酒店住满。一个饭店改做快餐,两天尽赚五万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门票一上线,一千五元一张票,不到一分钟就抢购一空。而川剧演出,卖20元一张票却无人问津。为了推动川剧振兴,射洪文化部门为振兴川剧团提供专门的演出场所,只象征性收取水电费。但每场观众只有几十人,团长每场演出亏损300元以上。

一台好戏排完巡演,观众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最好的票都留给了领导、嘉宾,但这些座位都是往住空着。而普通群众、戏迷却找不到票。戏剧已经远离大众,成为应景之作,成为少数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大众没有受到戏曲浸然与熏陶,让更多人爱上川剧谈何容易?

五是认识荒。一台戏能不能搬上舞台,搬上舞台后能不能走得远,完全取决于领导喜好。有的官员公开谈论川剧“太喽”,低端、低级、不入流。这给已经濒临消亡的川剧雪上加霜。他们宁愿花几十万,上百万请几个不入流的歌手,搞个草坪音乐会,也不愿意花钱演场川剧。领导的认识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层层传导、放大,川剧“太喽”成为“共识”。

二、遂宁川剧团的尝试

川剧有无未来?答案是肯定的。近六年来,遂宁川剧团每年一部戏,做了一些探索。其中,川剧《苍生在上》的运作,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受到一些启发。

该剧剧本获文化部孵化扶持,四川省重点签约扶持,获第34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剧目获四川第二届文华奖,第九届巴蜀文艺奖,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基层院团进京会演,第二届中国戏曲南方会演,入选2019年度四川“百佳推优”工程。目前,已经公演百余场,收入千余万元。

该剧截取他在治理黄河期间,为救灾民性命冒死放粮,被罢去官职,变卖家产还粮,老百姓自发为他还粮,感天动地的故事。塑造出敢作为、愿担当、廉洁奉公、为民请命的艺术形象。故事跌宕起伏,催人泪下。主人公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仕子情怀,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虽是古代题材,却有现实意义,契合主题教育活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国有企业、高校的高度认可,纷纷组织集体观看。从2018 年10 月首演以来,分别为中纪委、财政部、省纪委、省财政系统、遂宁市、县(区)四大班子及直属机关、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专场汇报演出,在北京、武汉、成都、重庆、遂宁、绵阳、资阳、南充等地,四川航空公司、丰田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巡演。在北京演出期间,通过“一通文化网络”网络直播,在线观众达67 万人,点击关注300 余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戏曲采风、四川卫视、《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等重要媒体都进行了深度报道。中、省专家,各界观众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各种评论近百篇,百度搜索川剧《苍生在上》词条达16.4万条。

在北京和武汉演出期间,一千五百人的座位座无虚席,而且多数是年轻人。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三、四次都下不了台,掌声、叫好声不断。这给我们极大的鼓励,让我们倍感欣慰,从中也悟出一点道道。

(一)争取领导支持。有领导支持万事不难。《苍生在上》开始很艰难,没有经费,没有立项。遂宁川剧团团长刘世虎决定,暂停发放三个月的职工工资,作为启动经费。在省、市纪委的推动下,市委书记亲自批示,市、县财政拨专款打造,市委下发文件要求市、县、区各部门采购该剧。在成都首演,市委书记亲自到到场观看,在北京演出期间,市委书记带七名市委常委到场,邀请中央部委莅临指导,给川剧团极大信心。

(二)自身有作为。遂宁川剧团曾经连续18年没有新打造大戏。剧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家演折子戏,无事时到政府机关上访,要求解决养老保险,解决身份;另一部分到外地景区表演川剧技艺,靠变脸、滚灯、吐火、茶艺自谋生存,给遂宁川剧团每年赚一些福利。剧团办公区被租给民营幼儿园办学,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川剧团,曾经是遂宁的骄傲,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培养过不少大师和名角儿,却在改制中,先改成集体事业单位,再改成文化企业,当年,市有关领导提出为保持稳定,人员暂时由财政购买服务供养,只出不进,慢慢消化,直到解散。

川剧团要想活下去,就得让领导看到其存在的价值。从2015年开始,遂宁川剧团主动出击,每年一部大戏。开展与省川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把在景区带小分队演出的著名花脸刘世虎招回,认命为团长。申请经费对剧场进行维修,安装基础灯光、空调、音响,保障日常演出。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组织戏剧下乡惠民演出。参加中、省重点赛事活动。经过几年努力,遂宁市川剧团起死回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市政府也补缴纳了川剧团职工二十多年养老保险,收回了外租场地,交给川剧团作为办公场所。

(三)大胆变革。不变就只有等死。遂宁市川剧团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主动对接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创作活动,以求得到财政支持。主动开拓业务,根据需要定制剧目。在戏剧本身上下功夫,对川剧进行大胆尝试,引入现代舞美技术,加快戏剧节奏,以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要。着眼职工未来,预留经费,缴纳企业部分职工保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调动积极性。

(四)生存仍是个问题。遂宁市川剧团挣扎着,但生存与毁灭仍是个问题。一是人才引进成问题,财政部门仍坚持人员只出不进的办法,导致川剧从业人员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老。五年之内,将失去活力,不能再排大戏。如果这一办法不立即纠正,遂宁川剧团将在五年内不复存在。二是排演经费成问题,遂宁川剧团的人头经费已经有保障,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了员工工资和福利,但每一部戏、包括小品小戏的打造都需要申报财政支持。没有稳定的财政保障,靠分管领导刷脸卡解决经费,这是难以为继的。

著名戏剧家、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指出,川剧之所以走到今天,有很多原因,但内因是川剧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表演、音乐、服装、道具都没有跟上时代,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既没有继承好优良传统,也没有开拓创新。固本开新才是戏剧发展之道。过去,戏剧是不需要政府扶持的,自己找市场、自己找活路。政府的扶持只能当成锦上添花,发展必须靠市场。当前,戏剧首要解决的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观众才是衣食父母。只有满足了观众的需要,才能真正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历代政府都不会养闲人,那些只领薪水不做事的人必然被淘汰。

三、川剧存活之路

川剧从业者已经明显分化。从供养关系看,可分为三类:一是财政供养的专业院团,二是自谋出路的民营院团,三是赶场子、挣快钱的个体户。

专业院团,收入有保障,川渝地区只有10个左右。但他们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戏无戏演,对月底工资影响不大。

民营院团采用多种经营,田间地头、寺院庙会,在婚庆、寿庆宴会都有他们的身影,内容以折子戏、川剧技艺和小歌舞演出为主。在川渝两地,民营院团数量较多,几乎每个县区都有,他们收入不稳定。一场收入多则千余元,少则一百多元。遂宁市射洪川剧团解散后,成立了艺苑、群艺、振兴三个川剧团。他们行当不齐,没有专门演出场地,没有经典剧目。平常演出在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批发市场等,在城区演出靠15元一杯茶水招揽观众。

个体户演出,每天跑场子,有的在景区、有的参加杂技表演变脸吐火,收入不错。受此影响,一些专业院团的演员走穴捞外快成为常态,甚至耽误正常工作。长此以往,专业的将成为业余,业余院团的将消亡,个体演员因观众审美疲劳而被抛弃。振兴川剧将遥遥无期。

我认为,振兴川剧还是要抓队伍、抓剧目,先练内功。

(一)专业院团要做专业事,引领川剧发展方向。所有的艺术都是小众的,川剧也不例外,而且未来的走向会越来越小众,成为高雅艺术。看川剧将是一种奢华,得穿礼服观看。专业院团可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和场地优势打造高端剧目,进入“庙堂”,冲击中、省奖项。作为旅游商业演出,对外开展文化交流。遂宁市杂技团,是一个民营院团,但他们是专业的,常年住北京演出,鼎盛时,在北上广每天同时演出多场,在北京成为外交部涉外演出的指定场所,去年冬奥会被指定为运动员的专门演出场所。

专业院团要有领军人物,更要培养年轻的角儿。年轻人爱追星。邓伦、迪丽热巴、易烊千玺、王一博等顶流明星,从演技上来讲,赶老一辈的艺术家差得远,但他们参演的影视剧却特别受年轻人青睐。我们川剧艺术家年龄都比较大,老年人演年轻人,怎么都觉得别扭,又怎么能吸引年轻观众?

要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标准。以“三精”标准选题、选剧本、配行当、设计舞美、音乐、报装。文革时的板戏能够成为经典,经久不衰,就是坚持高标准,集全国之力打造经典剧目。在样板的带领下,全国大小院团都在学样板戏,演样板戏。专业院团要把川剧做为高雅艺术去打造,引领社会欣赏川剧作为一种时尚,作为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

(二)民营院团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引来百花齐放。作为普及、推广、传承川剧艺术的主力军。国家有保护戏曲传承的硬政策,每年有送戏曲下乡的硬任务,这为市县院团、民营院团提供了市场。这些院团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的领头人多数都在当地业内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川剧曾经有四大艺术流派,“资阳河”擅长高腔戏,“川西坝”擅长胡琴戏,“川北河”擅长弹戏,“下川东”河盛行高腔、胡琴和弹戏。除此之外,各院团都有相对突出的行当,可利用自身优势,把强的变得更强。在内容打造上,要把传承、演出传统戏作为基本功,同时要注重开发新品。川剧要学习其他艺术的优长,但必须是戏,姓川。固本才能开新。

(三)个体户要在“绝”上下功夫,把川剧的绝活发扬光大。个体户演出是靠手艺吃饭,但不要忘记这些绝活的根在哪里,更不能吃老本。就目前来看,变脸吐火、滚灯已经不是什么独门绝技,其他剧种都在学习借鉴和运用。做为艺人,要能够长期行走“江湖”,必须得有点绝活。可以通过学习、钻研、发展,让绝活变得更绝。杂技演出就那几套把式,但为什么能历久弥新?在于从业者把绝活做了做到了极致,“惊险奇绝”,更在于将技巧赋予了灵魂,包装成了有故事的表演。而个体川剧人却将丰富的川剧艺术逐渐退化成了简单的几个技巧。这是倒退,不可能长久。

四、振兴川剧的务实与方向

(一)政策要实。振兴川剧是政府行为,拯救川剧于生死边缘是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集四川文化大成者只有川剧,在全国艺术盛会上,能独树一帜的也只能是川剧,把四川文化带出去的也得靠川剧。我市对外招商,领导们带的文化小分队都有川剧团的成员,目前,遂宁文化队伍出国、出境、到省外去得最多的是遂宁川剧团,其次是杂技团和曲艺团。

振兴川剧最核心问题是解决经费和人才和剧目。其时,只要保障了经费,其他都不是问题。振兴川剧的政策很多,但最关键的“经费”却没有量化,只有要求,没有指标,没有配套。川剧可以借鉴广电和新闻出版的做法,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从国家到省、市、县(区)都有明确的经费配套标准,农家书屋同样有经费标准,由中省市县财政支付分级分担,纳入考核。

(二)方向要明。在“制作精良”的标准下,戏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昂。我在北京看了一台沪剧《挑山女人》,舞台中央的道具就是一座山,山下面还有河流,演员可以用手浇水洗脸。我在上海看《王贵与李香香》,舞台上交响乐队上百人,还有上百人的合唱队。这种过度包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长此以往,戏剧就是往作死的路上狂奔。戏剧之美在于虚拟,制作精良应该是在创意上的精良上下功夫。

(三)敢于担当。振兴川剧是川剧人自己的事,川剧是川剧人的饭碗。川剧人的担当体现在与党委、政府同心上。2008年初,陈智林院长到遂宁参观我市名人馆后,一席话让我们茅舍顿开。他说,戏剧一定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百姓的心声去创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苍生在上》正是契合了全国上下掀起的廉政建设需要。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川剧永远有市场。

川剧人的担当体现在主动作为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遂宁杂技团可以借鉴。在疫情前,这个团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每天都有演出,收入可观。他们把满足观众需要不断推出新作品。遭遇疫情后,三年不能演出,没有收入来源,广州剧场又遭遇台风,几重打击下,他们仍咬牙坚持每天排练,从不间断。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今年仍花几十万元,打造新作品参加全国比赛。许多兄弟院团的演员都跳槽到这个团队,因为只有作为的院团才有希望。

剧团,以剧团人,以剧才能求生存。

联系:遂宁市西山北路222号检察院宿舍 陈立(系编剧)

电话:1334063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