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非遗进校园——宜宾学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哈号”专题活动

网观发布时间:2022-11-25 01:24:57

为了让同学们直观、生动地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2022年11月23日下午2:30,宜宾学院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邀请“南溪哈号”省级非遗传承人郭道明先生,在学院博雅楼614室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哈号”的专题活动。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郭道明先生首先介绍了南溪哈号的来源与发展。南溪哈号是古时生活在川南一带的人们发明的,用于集会、祭祀、战争的一种古老民间吹奏乐器,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道具之一,独具地方特色,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僰人劳作之余欢庆丰收,取竹为号,吹竹为乐,多在腊月、正月十五等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里吹奏。又因僰人姓“哈”,所以后人便把僰人发明的土乐器叫做“哈号”,并一直流传至今。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接着,郭道明先生详细讲解了南溪哈号的制作。南溪哈号是利用竹子自然的竹节,将每节的一头削薄,然后一节节插入成型,削得越薄,接头的缝隙就越小,声音的饱满度也就越好。干湿程度不一样的竹子发出的声音也有不同。最长的哈号能达到4米以上,要用竹子20节左右,最短的哈号像未出土的竹笋一样,仅有几厘米,而且南溪哈号的外形像塔一样,十分美观具有观赏性。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最后,郭道明先生现场给同学们演奏了哈号,十分生动有趣。之后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小哈号教大家如何吹奏,他不时走到同学身边亲自指导。同学们不断练习,基本掌握了哈号的吹奏技巧。临近下课,郭先生还邀请了部分同学上台进行演奏。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郭道明先生现场为同学们展示非遗技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引导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现场体验,更多同学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全面提升大家的综合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王先元 奉梦欣 图/杨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