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媒介,更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宜宾市南溪区福临小学校举办了2025年春期融创课堂教学团队赛课活动(数学篇),区级课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人员参与了此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情境创设与表达欲望的激发
董诗钰老师在《分类》教学中,巧妙地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如通过整理玩具、笔袋和卡片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特征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更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张超老师《用字母表示数》在构建变量关系的符号化表达时,借用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引导孩子们接着数,并说说自己从中发现的规律。情境创设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师引导与表达范式的规范化
刘学老师在教授《旋转与平移》时,注重引导学生使用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例如,当学生简单地说“闹钟在转动”时,刘老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表达为“闹钟的指针在转动”。这种引导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的数学表达习惯。
赵芳老师在《不进位加法》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口算、竖式计算的计算步骤,不仅仅纠正了学生的语言错误,更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多元评价与表达能力的持续提升
代云凤老师在教学《认识图形》时,示范引导学生规范进行数学口语表达,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在这一堂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袁丽平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特性时,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观察结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课堂中袁老师的多元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反馈,更是对他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的引导。
区级课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负责人李丽霞老师在进行反思性说课时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南溪区福临小学校分管副校长邓固龙对此次赛课进行了深度点评,倡导用数学视角观察、表达和思考世界,他还建议在学生交流中,一定要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落实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素养要求。
课题组经历三年时间,聚焦课堂实践中的策略研究,学生们在数学表达能力上已初绽光芒——从词不达意到条理清晰,从胆怯羞涩到自信大方。接下来,课题组仍将继续深耕课堂,探索更多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相信,通过课题组老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数学海洋中畅游的得力羽翼,助力他们飞向更高的知识苍穹。(龙世美 来源:宜宾市南溪区福临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