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深水区与攻坚期的叠加时段,作风建设不仅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净化器”,更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催化剂”。当“放管服”改革遇上“最多跑一次”的作风转变,当要素市场化配置邂逅“店小二”精神的服务升级,优良作风正成为撬动改革红利的杠杆,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作风转变丈量着改革效度。某省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通过精简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使企业开办时间从22天压缩至1天;某市开展“干部联企大走访”,帮助300余家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等难题。这些实践表明,作风建设的深化过程,就是改革效能的释放过程。当“文件旅行”变成“现场办公”,当“层层留痕”转为“主动作为”,改革举措就能真正触及市场痛点、打通发展堵点。
营商环境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7位,这背后是“只进一扇门”“只交一套材料”的作风革新。某地创新推出“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每月1-20日无特殊情况不得入企检查,让企业家专心谋发展;某高新区设立“改革体验官”,邀请群众对政策执行“挑刺”,倒逼服务效能提升。这些创新证明,优良作风是最佳招商名片,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部担当是改革突破的关键变量。面对土地要素制约,某县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干部深入企业算细账,推动亩均税收提升35%;面对产业升级挑战,某开发区组建“青年突击队”,72小时完成重点项目落地全流程。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能在改革攻坚中展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能在矛盾化解中体现“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担当。
站在新发展阶段,作风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因势而新”的创新自觉。当“数字政府”建设遇上“最多跑零次”的追求,当“双碳目标”对接“绿色政绩观”的转型,作风建设正在书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答卷。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优良作风砥砺改革勇气,用实干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宣汉县委组织部 胡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