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把脉本班幼儿发展状况,2025年6月23日上午,江安县夕佳山镇中心幼儿园小班组开展了以“幼儿素质测评与学期教研工作经验交流”为主题的集中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实践与反思,通过理论铺垫、实操测评、深度研讨、经验分享与系统规划,实现了预期目标,成效显著,为新学期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李兴梅组长带领大家学习理论知识“如何高效对班级幼儿进行素质测评及发展分析——基于小班幼儿发展特点的系统性研究”。
然后,三位教师移步小班教室,依照分工,采用定区、定人、定任务的方式,对目标幼儿开展了为期约50分钟的系统观察与测评。测评内容覆盖认知发展(形状匹配、简单计数)、语言能力(看图讲述、表达需求)、动作技能(大肌肉运动、小肌肉精细操作如穿珠、撕纸)、社会情感(轮流、分享、情绪识别与表达)。
江安县夕佳山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们充分运用观察记录表和预设情境,细致记录幼儿真实表现。
测评结束后,全体成员重返讨论区,集中进行测评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每位教师汇报了所负责区域/幼儿的观察要点与初步判断。
每位教师围绕本学期重点参与的教研主题(共3个主题),分享了深刻的实践感悟与核心收获:
罗燃老师(侧重“情绪与社会性培养”):详实介绍了创设“班级情绪角”的成功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情绪认知绘本、制作表情卡片、设置“心情日记墙”,以及教师在幼儿情绪波动时的有效介入策略(如“情绪温度计”的使用、接纳—命名—策略的三步法)。分享了一个典型转变案例:一个易怒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愤怒而非攻击行为。
姜燕林老师(侧重“自然探究与区角活动”):精彩呈现了利用户外自然材料(落叶、树枝、石子)激发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具体实践。重点分享了“开放性提问”的技巧(如“你觉得这些叶子有什么不同?”、“你能用它们变出什么?”)如何引发幼儿的深度观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描述了孩子们用自然物进行艺术拼贴和建构的“哇时刻”。
李兴梅老师(侧重“教研组织与教师成长”):系统总结了本学期尝试的“基于游戏观察的沉浸式教研”模式:即教师分组定点观察某游戏区,详细记录幼儿行为→集中研讨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集体反思教师支持策略→现场优化调整→循环跟进。证明了此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观察解读能力和反思性实践水平。
直面挑战,共寻良策:教师们坦诚交流了教研实践中的困难与瓶颈,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家园共育深度协作难:部分家长对某些教育理念(如自主游戏的价值、挫折教育)理解不到位,配合度有提升空间。对策:尝试举办小型化、主题化的“微型家长会”(如聚焦“阅读习惯培养”、“分离焦虑缓解”),提升沟通针对性;定期通过班级群分享科学育儿短文、幼儿活动精彩片段;建立“成长档案”及时反馈幼儿进步。
教师时间精力压力大:常规保教任务繁重,用于深度教研、精细化观察反思的时间难以保证。对策:探索更高效的教研时间管理(如利用午休碎片时间进行小组简短碰头);尝试“团队分工协作”,共享观察记录和案例分析任务;借助数字化工具简化部分记录流程。
最后,李兴梅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她高度肯定了本次教研价值:一方面,严谨的测评让大家对本班幼儿的发展图谱有了更加清晰的轮廓和个体化认知,为下学期精准施教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石;另一方面,真诚、深入的经验分享如同一次智慧的“众筹”,不仅交流了“怎么办”的技能,更沉淀了“为什么这样做”的理性思考,有效促进了团队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她特别强调了资料规范化建设的长远意义。(李兴梅 来源:江安县夕佳山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