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传淮
赤城湖位于四川省蓬溪县城西郊,因县城别称“赤城”而得名。它是蓬溪人民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一座人工湖,湖面5000余亩,山环水绕,风光旖旎,故誉为“蜀中西子”“小西湖”。
以文化为载体推动赤城湖发展,关键在于深度挖掘赤城湖文化资源,将其与生态景观、旅游体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可持续生命力的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赤城湖全景
一、深度挖掘与梳理赤城湖文化资源
如何以文化为载体推动赤城湖发展,这个问题可以拆解为文化资源盘点、载体设计、产业联动三个层面。首先得梳理蓬溪真正的文化家底。赤城湖是蓬溪重要优质生态资源,但文化特色尚未充分挖掘。很多人只知道蓬溪书法文化,其实蓬溪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科举文化、本草文化、农耕文化等,都独具特色。
赤城湖以山水文化为核心。
赤城湖有三岔六十湾,水纳晋唐两代洗芝、马桑仙泉,山统汉宋两朝龙门、龙马灵秀。聚地方名胜有“金仙寺”“洗芝园”“香积寺”“芝溪谷(相传为清代解元杨兆龙的后花园)”等30余处。境内奇花织地,灵木蔽日。层峦叠翠,飞阁流丹。赤城湖四季之景殊异。《蜀中西子赤城湖》载:“春来柳丝牵舫,镜湖开颜,名花解语,好鸟弄晴,如苏堤之春晓;夏时清风徐来,粼波耀金,荷香清暑,一碧千顷,似曲苑之荷风;秋夜蟾华如练,静湖似鉴,虽无三潭,亦可映月,犹平湖之秋月;冬日红衰翠减,腊梅独芳,烟笼寒水,白浪逐沙,若断桥之残雪。”“长堤晨雾”“赤霞蔚起”“湖山揽月”“青幽花雨”“画阁迎春”“烟波戏鳞”“彩虹连珠”“画舫集萃”“汀洲听鹤”“西苑夕照”,合称“赤湖十景”。
二、载体设计
1、中国书法之乡品牌升级
在赤城湖区域设立高规格的“蓬溪书法艺术馆”或“蓬溪书法交流中心”,集展览、收藏、研究、创作、培训、交易于一体,成为书法爱好者的集聚地。
景观融入:在湖岸步道、观景平台、湖心亭、迎春阁等建筑上,镌刻历代蓬溪籍或与蓬溪相关的书法名家名作、咏湖诗词。打造“书法碑林长廊”或“水上书法石刻群”。
常态化活动:定期举办“赤城湖书法邀请展”、“书法名家笔会”、“青少年书法夏令营”、“书法祈福(如在特定节点书写心愿投入湖中)”等活动,保持热度。
赤城湖风光
2、“山水文化”与“书院文化”“科举文化”“本草文化”融合
活化赤城湖文化:收集整理关于赤城湖的诗文、对联、书画、民间故事(如洗芝溪的传说、黑神话悟空取景点金仙寺的传说、杨状元的传说等),通过景观小品、沉浸式光影秀、实景演艺(如小型水上情景剧)等方式生动呈现。
科举、书院文化元素点缀:在芝溪谷、青幽岛或湖畔雅居等适宜位置,复建或新建具有科举文化意蕴的建筑,如兴建“赤城书院”(蓬溪最早的书院)、“蓬莱书院(李时珍之子、蓬溪知县李建中创建)”、“环溪书院”(民国张澜读书处)、“蓬溪进士碑林”、“状元楼”、“解元府”等。另外,可以融入蓬溪本草文化养生元素,提供静心养性、品茶论道的场所。可结合中医养生开发特色体验。
3、“农耕渔猎文化”体验
生态渔村、农耕文化园:在芝溪谷或湖畔规划区域,复原或展示传统捕鱼工具、船只、农耕器具,讲述赤城湖渔业发展史和湖畔农耕生活。
互动体验:开发“当一天渔民”(撒网、垂钓体验)、“湖畔农事”(时令采摘、手工制作如竹编、草编)等参与性项目。
4、赤城湖建设历史作补充
主题展示:将赤城湖附近有相关历史遗迹或故事,设立小型博物馆或主题展区,讲述蓬溪历史文化或赤城湖建设的奋斗故事,丰富文化层次。博物馆可以收藏各级领导、名人、学者等,为赤城湖留下的墨宝、诗词文、楹联、书法、绘画、雕刻等作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杨尚昆、中共四川省委原副书记顾金池、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杨析综、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中国敦煌研究员院长段文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何郝炬、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半犁、著名诗人梁上泉、学者谢桃坊等人,曾为赤城湖题词、撰诗,弥足珍贵。《蜀中西子赤城湖》《遂州名胜诗联》等书有载。
《蜀中西子赤城湖》书影
三、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1、开发水上夜游,打造“水墨赤城湖”
整体环境设计融入书法水墨元素,从建筑风格、标识系统、公共艺术到灯光夜景,营造“人在画中游,画在水中映”的诗意氛围。夜晚可打造“湖光墨影”灯光秀。载体设计上要注意避免“大而全”。赤城湖的水域特性适合做沉漫式体验,比如把书法与山水结合,开发“水墨赤城”夜游项目,比单纯建博物馆更生动。
2、主题游线
书法寻踪线:串联书法馆、进士碑林、名家工作室、书法体验工坊等。
灵秀水韵线:结合游船、环湖绿道,融入水文化传说、本草养生点、观鸟点等。
乡野拾趣线:连接渔村、农事体验区、特色民宿、农家乐。
3、沉浸式演艺与活动
开发小型实景演出,如以蓬溪起义、蓬溪名人故事、书法家故事或赤城湖的传说为蓝本。
定期举办“赤城湖文化周/节”,集中展示书法、民俗、非遗、美食等。
赤城湖鱼宴
4、特色文化住宿与餐饮
主题民宿/酒店:打造“书法主题客栈”、“湖畔禅意居”、“渔家小院”等特色住宿,内部装饰和服务融入相应文化元素。
文化餐饮:开发“湖鲜书法宴”,菜品命名、摆盘融入书法元素;提供养生药膳、地方特色小吃(如蓬溪姜糕、熨斗糕等),并讲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四、推动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
1、文创产品开发
以书法、赤城湖风光、传说、特色动植物为灵感,设计开发高辨识度、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文房四宝、茶具、丝巾、饰品、特色食品包装等)。设立“蓬溪文创馆”集中展示销售。
鼓励本地手工艺人、书法家参与设计,打造“蓬溪手造”品牌。
2、艺术与研学产业
吸引艺术家驻留创作,形成艺术聚落。
大力发展研学旅行,设计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书法、生态、农耕、非遗等主题研学课程,与学校、机构合作。
3、节庆赛事经济
将书法展览、比赛、论坛等活动常态化、品牌化,吸引人流,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消费。
举办摄影大赛、诗歌大赛、龙舟赛、环湖骑行/马拉松等文体活动。
建立“云游赤城湖”数字平台,提供虚拟游览、在线展览、文化故事库、互动体验等功能。
运用AR/VR技术,在实景点位叠加历史文化信息、复原历史场景,增强体验感。
4、品牌营销与联动
提炼鲜明口号(如“墨韵山水,灵秀赤城”“本草纲目诞生地、养生养心赤城湖”),统一视觉形象。
与成都、重庆、南充、绵阳、遂宁等主要客源地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深度合作。
与周边知名景区联动,打造区域精品线路。
杨尚昆为赤城湖渡假村题字(原载1994年7月8日《蓬溪报》报道)
总之,开发打造赤城湖风景区,要做到如何避免同质化开发,让赤城湖在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需要重点解决三个矛盾: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短期效益与长期品牌的建设。
以文化推动赤城湖发展,核心在于“水韵为脉,书法点睛,多元融合”。要深挖“蓬溪山水文化”“中国书法之乡”,将其全方位、沉浸式地融入赤城湖的山水空间和旅游体验中,同时巧妙融合水文化、科举文化、本草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形成独特魅力。通过创意转化、产业联动、科技赋能和社区参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和经济发展动力,最终实现赤城湖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升,使其成为蓬溪乃至川中地区一张闪亮的“文化生态金名片”。
著名学者、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谢桃坊研究员《忆旧游·赤城湖》云:
戊辰初夏,与学友共游赤城湖。时隔数载,记忆犹新。癸酉寒冬,蓬溪诗友胡君传淮索句,因赋此词。
问洞天第几,仙袂红霞,留此深清?小舟回漾处,弄江花欲碎,跳珠有声。疑是海天空阔,梦里入沧溟。记如黛眉山,惊鸿照影。笑语频频。
盈盈。有谁识,只一片芳意,最惜惺惺。叹赤城路杳,旧踪依然在,愁绪牵萦。遥念湖光山色,千树仍青青。又几度南风,落花流水终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