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驻村帮扶干部是挥毫泼墨的“关键画师”。他们背上行囊,带着满腔热忱与坚定信念,奔赴乡村一线。
田间地头,有他们与村民共商农事的身影;项目现场,有他们为发展殚精竭虑的付出。他们建强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用智慧与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即日起,安居融媒将聚焦全区驻村帮扶干部,讲述他们在乡村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的责任担当。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心声,见证乡村在他们的耕耘下,如何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兵书记”张凯带出
鲤鱼沟村振兴“硬核”力量
仲夏,是激情燃烧的季节,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刻。
在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鲤鱼沟村的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张凯。这位从军十六载的转业军人,脱下戎装后毅然投身乡村振兴战场,以第一书记的全新身份,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新征程。
十六载军旅
卸甲归田续家国担当
1999年,张凯入伍。2008年,汶川地震突如其来,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无数生命危在旦夕。作为老兵的张凯,第一时间申请奔赴前线。此后的一个月里,他昼夜不分地高强度运送救援物资,身体疲惫,已达极限。但看到幸存者一个个被相继救出,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这次经历让他深知生命脆弱,更坚定了他为人民奉献的决心。
2009年,张凯被远派黎巴嫩,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异国他乡,局势复杂、安全挑战严峻,他始终坚守岗位,守护着当地的和平。一年的维和,让他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也让他对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感触,对职责和祖国人民的爱愈发深沉。
十六年部队生涯,张凯收获满满。艰苦训练磨炼了他的意志,严格纪律塑造了他的品格,重大任务让他快速成长。他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1次、优秀共产党员5次。这些荣誉,是他十六年坚守的见证,也是他为人民、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勋章。
如今,张凯虽已脱下军装,但军魂和担当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他带着这份精神勇往直前,继续为家国拼搏。
转业再“出征”
站在群众的视角上做实事
2016年,张凯转业回到安居。2023年9月,组织委派他担任鲤鱼沟村第一书记。彼时,这个有433户、1346人的村庄发展困境重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主干道雨季泥泞不堪;产业发展停滞,年轻劳动力外流,仅剩老人儿童守着1800余亩贫瘠土地;66户脱贫户和7户特困户仍需帮扶。
面对困境,张凯虽犯难,但军人作风让他无畏前行,“军人面前,没有打不开的局面,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他把“敲开”村民家门作为第一突破口,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全面了解生活状况、收入来源和困难。
全覆盖走访,为后续帮扶和产业振兴筑牢根基。针对不同群体,他精准施策:为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协调申请低保、医疗救助;组织志愿者定期看望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有劳动能力的失业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出行难时,带领村两委为村民带物资;老人用老年机难买医保,便联系人员上门提供“一站式”服务……
“今天张书记帮我带了一袋米!每次我有需要,只需上午给他说一声,下午就带回来了!”村民张光元感慨,因为自己患有眼疾不方便上街采买,所以张凯会特别照顾他,经常帮他采买生活用品,“前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张书记还特意来我家,看了一下排水渠的情况,对我们的事特别上心。”
把群众家长里短的“小事”,当成自己的事。就这样,在一个一个看似琐碎的走访中,张凯慢慢走进了村民的心里,也构建起了鲤鱼沟村精准的“帮扶网络”,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准施策
催生集体经济创实效
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张凯与同事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决定以“农机服务”为第二突破口,组建起村集体农机服务队。
从购置的第一台旋耕机开始,发展到涵盖播种机、收割机的现代化农机队……他组建的村集体农机服务队仅2024年一年,就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笔资金立即转化为15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整个鲤鱼沟村,结束了村庄夜间漆黑的历史。
集体农机服务队为鲤鱼沟村带来了新的转机,下一步,如何能让其可持续发展?为此,张凯分了三步:第一步,选派村里的年轻人参加技术培训,培养农机操作手2人、无人机操作手3人,确保农机服务专业化;第二步,服务队为本村村民提供免费的从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第三步,跨村开展作业,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变固定资产为灵活增收。
截至目前,农机服务队作业面积已突破1.2万亩,为村集体创收36万元,开辟了服务增收的新路径。
创新突破
助力鲤鱼沟村“破茧成蝶”
站在村东头山坡上,张凯指着连片农田介绍,“这里曾是零散小田,经平整土地、修建生产便道与灌溉排水设施后,整合成高标准农田。”这项“小田并大田、荒地变良田”工程,成功唤醒1200亩良田,实现450亩水田(350元/亩)和500亩旱地(200元/亩)的高效运转。
土地流转至村集体合作社后,张凯创新采用“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模式。村民每年每亩有300元基础收入,还能根据经营效益二次分配。去年,水稻丰收,村民既拿租金又获合作社收益分配,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30万元。
为破解农机作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张凯推动修建3.2公里生产便道,将田间道路从2米拓宽至4米。如今,大型收割机能直接开到地头,每亩收割成本从150元降至80元。今年春耕,无人机在麦田上空播撒肥料,村民感叹:“张书记把部队的科技范儿带到了田间。”
从土地整合到创新分配模式,再到完善基础设施、引入科技手段,张凯一步步改变着乡村。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正悄然重塑乡村的精神面貌,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尾声
从抗震救灾的生死前线,到国际维和的异国战场,到扎根泥土的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的700个日日夜夜,这位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证明,军人的担当不仅体现在保家卫国,更体现在让每一寸乡土焕发生机,让每一位乡亲绽放笑容。他的故事,正在鲤鱼沟村的红土上,续写新时代的鱼水情深。(邓学兵 来源:安居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