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糖画是用糖浆画的糖食。根据地域的不同亦称“倒糖饼”“糖关刀”“糖灯影”等,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20世纪90年代川中蓬溪常见糖画艺人肩挑箱担,走街串巷,在公园、旅游景点用自己独特的手艺招徕顾客,一副糖担面前,往往围着许多人观看,有大人,也有孩子。如今,这种景观亦不多见,只是偶尔节假日能在人流多的公园见到卖糖画的小摊。
(图片来源网络)
川中糖画源于唐代。传说唐代诗人陈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四川梓州今射洪县人氏),是川中糖画艺术的祖师爷。他极喜读书,也喜吃黄蔗糖。为消除读书单调、生活郁闷,每吃之前会先将黄蔗糖加温液化,滴铸在光滑的石板上,巧绘成有趣的各种小动物和花卉图案,再粘上竹签,拿于手上,一边观赏一边品尝。后来,陈子昂赴京城长安,当着皇上的面,将黄蔗糖溶化在春凳上绘成了一个精巧的铜钹,即用一根竹筷粘上,玲珑剔透,金光闪耀,皇上大为惊叹。从此,巴蜀糖画饮誉京都。
糖画制作工艺,首先需要选上等青石板,在上面雕出各种造型,制成糖模。将糖化成糖浆,慢慢倾入青石糖模,糖浆一接触到石板面,就会渐渐凝固。尤如画家作画一般,糖浆如线一直流满糖模,然后趁未完全凝固之际,取一小根竹签粘上。完全凝固后,从糖模中连糖带签一同取出。一件糖线勾描的作品就算完成。这是糖画艺术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也有技艺精湛的糖画师傅,不用糖模直接在平板上用融化的糖浆作糖画。糖画师傅制作糖画内容题材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戏剧人物外,还有民间喜欢的龙、凤、鹿、麒麟、鲤鱼、石榴、莲、佛手等。尺寸有大有小。大的如糖龙,能有1尺多长,小的如花鸟,仅有巴掌大小。在此基础上,个别艺人为追求更高技艺,也溶铸较为复杂的糖龙、糖人、糖凤凰、糖花蓝等大型立体造形。大型立体造型一般由若干个部件组装粘结而成。因而工艺复杂,要求造形更准确逼真。这类作品多成为博览会的展品或豪华宴席的装饰,也有专做小巧玲珑的“工艺菜肴”内的点缀。
(图片来源网络)
据1990年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记载,民国时期,四川著名糖画大师蔡树全,曾在西德、日本等国作糖画艺术表演,使中国四川糖画轰动海外。蔡树全和他的弟子们曾创作巨型糖雕——糖龙。糖龙长17米、高3.5米,共浇铸三万多个糖饼、糖条等粘合组装而成。重达三吨,被誉为“龙中之王”。可谓糖画艺术顶峰之作。(文/李文国 陈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