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十二载生死考验 三代人戎装接力——老兵张勤民用生命诠释信仰传承

网观发布时间:2025-07-09 15:41:56


在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张勤民老兵简朴的家中,没有泛黄的旧照,却有一份比照片更厚重的荣光在流淌。当提及儿子1996年的入伍、孙子2019年穿上军装至今仍在服役,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兵,腰板总会不自觉地挺得笔直。只见他缓缓抬起右手,五指并拢,指尖轻触斑白的鬓角,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跨越五十余载岁月,依旧带着当年炮兵的刚毅与庄重。这个无声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诉说着一个老兵永不褪色的忠诚,一个家庭跨越半个世纪的军旅情缘与信仰传承。张勤民,这位曾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的老支书,这位用钢铁意志击退癌症病魔的生命斗士,正是这“三代从军”报国路上最巍峨的精神丰碑。

熔炉铸魂,乡土续写担当

1972年,年轻的张勤民怀揣报国志踏入军营。在条件艰苦的部队里,没有营房,他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在山上烧石灰、一砖一瓦亲手建起军中家园。作为炮兵骨干,他在一次高难度的夜间复杂环境实弹射击考核中,凭借过硬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技压群雄,勇夺桂冠,赢得了部队首长的赞誉。这段淬炼的岁月,赋予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强大的执行力和组织力,以及“轻伤不下火线”的顽强信念。

1977年,张勤民复员回乡,军人的本色并未褪去。1994年,他挑起了遂宁市市中区(现安居区)玉丰镇红庙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十年支书生涯,是他将部队作风融入乡村建设的十年。1996年,数十年不遇的大旱肆虐,田地龟裂,禾苗枯焦。面对绝境,张勤民挺身而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他铿锵的话语像当年在部队下达的战斗命令。他迅速组织发动社员,带头自筹资金,又日夜奔波到镇上争取到2000元的关键资金支持。没有大型机械,他就带领三四十名村民,肩扛手抬,从三里之外将沉重的条石一块块运回二社。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背;淤泥中,他带头跳下堰塘清淤除草。最终,70多口救命水井成功出水,坚固的石鼓堰也顺利建成并蓄水,一举解决了周边百余亩田地的灌溉难题,保住了乡亲们的口粮。那一刻,看着汩汩清流注入干涸的土地,张勤民仿佛又看到了实弹射击命中靶心的荣光。他因此荣获“全镇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群众真心的拥护和上级的认可。“部队教会我吃苦耐劳、组织攻坚,在村里,面对困难,这股劲儿就用上了!”张勤民如是说。他用行动证明,军人卸下的是军衔,扛起的是责任,战场可以转换,但军魂永驻心间。

专访老兵张勤民

军魂砺剑,决战生命之敌

然而,命运在2013年给了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兵一次更严峻、更重的“战斗任务”。持续的身体不适后,医院的一纸诊断如同晴天霹雳:肺肿瘤!省、市医院的专家会诊后,结论近乎残酷:“没什么希望了,手术意义不大,回家好好休养吧……”那年他60多岁,经历过部队的严寒酷暑、乡村的艰难困苦,却未曾想被病魔逼到了生死边缘。短暂的沉思后,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他心底腾起。“在部队,枪林弹雨没怕过;在村里,天灾人祸没退过。现在让我坐以待毙?这不是军人的作风!”“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话语在他脑海中回响。“我要跟这病魔斗上一斗!”他斩钉截铁地对家人说。

面对市里医院起初的婉拒,他展现出军人特有的执着与勇气。他主动找到主治医生,眼神坚定:“医生,请给我一个战斗的机会!我当过兵,我扛得住!我相信我能赢!”这份视死如归的斗志打动了医生,手术得以进行。术后,身体极度虚弱,经济压力、康复的痛苦如影随形。但“轻伤不下火线”、“永不放弃”的信念是他最强大的精神武器。“这病魔就是敌人,不开火就投降?那是懦夫,是孬种!”张勤民骨子里的血性被彻底激发。他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寻求生机。在朋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位老中医,连续服用一年多的中药,苦涩的药汁成了他每日的“弹药”。同时,他严格执行自己的“康复作战计划”:每天清晨坚持到黄娥古镇散步,活动筋骨;保持积极乐观,不让病魔阴影笼罩心头;饮食清淡规律,早睡早起;还自学中医养生知识,精心调理。让他欣慰的是,家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老伴无微不至地照料,同样当过兵的儿子紧握他的手:“爸,你是老兵,战斗力强着呢!费用别操心,安心养病,后方有我!”这份来自“战友”的信任和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漫长的12年抗癌路,是意志与病魔的拉锯战。每当感到艰难,部队野营拉练时顶风冒雪、咬牙前行的画面就会浮现眼前。“硬拼苦干,乐观向上,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胜利!”他这样激励自己。他深知自己不仅是与病魔搏斗的战士,更是儿子、孙子的榜样。那份作为军人和父亲的责任感,支撑他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看到希望的曙光。最终,奇迹发生了,复查结果显示:身体无大碍,恢复良好!这位用军魂铸就生命奇迹的老兵,再次挺立起来。安居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玉丰镇党委、政府在知道他的事迹后给与他强有力的持续关怀和帮扶,也让他倍感组织的温暖。

(右一为安居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舒恩)

血脉相承,信仰照亮征途

战胜病魔的张勤民,生命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他时常将儿孙唤到身边,讲述炮火硝烟中的青春,讲述带领乡亲修堰塘的汗水,更讲述那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战”。“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军人!”他语重心长地叮嘱,“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乐观生活!军人的血性、铁骨、担当,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他的言传身教,早已化作无形的力量,融入儿孙的血脉。儿子张胜1996年追随父亲的足迹参军入伍,那份军人特有的“干事果敢、做事认真、执行力强”的特质,正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孙子张海龙2019年高中毕业,郑重提出参军意愿时,张勤民看着眼前青春勃发的少年,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送别那天,他像当年送儿子一样,拍拍孙子的肩膀,话语朴素却重若千钧:“到部队,服从命令,团结战友,好好学习锻炼!”看着孙子穿着崭新军装、胸戴红花踏上征程的背影,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眼眶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无言的骄傲与欣慰。这身军装,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更是一个家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不变的承诺。三代军装,一样的忠诚;跨越时空,不变的军魂。

从保家卫国的疆场,到建设家乡的热土,再到与死神抗争的病房,张勤民的一生,是“军魂”二字最生动的注脚。他用不屈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用深沉的家国情怀,将忠诚与担当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十二载抗癌路,是军魂对生命的礼赞;三代戎装情,是信仰对时代的回应。张勤民的故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军魂不朽,源于对信仰的坚守;信仰永续,在于代代的传承;而家国同心,正是这信仰与传承最深厚的根基。正如老兵所言:“只要精神不倒,希望就永远在前方。”这,就是一位老兵用生命书写的忠诚答卷,一曲穿越时空、激荡人心的军魂赞歌!(作者:舒恩为遂宁市安居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