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人物 | 杨俊:扬先贤遗风,启来者航程——涪江之畔的文学明珠

网观发布时间:2025-08-16 11:38:14

张语婷:“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的遂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文贤之邦”的美誉,孕育了陈子昂、王灼、黄峨、张鹏翮、张问陶等历史文化名人。根植于这片深厚文化土壤中的遂宁文学,整体创作态势如何?


杨俊:遂宁文学的发展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遂宁地处四川“盆底”中心,与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等距130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畅达的水陆交通,让遂宁从古至今都是成渝“双圈”核心节点上重要的物资和人员集散地,也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融合地,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巴文化刚烈粗犷之风,也有蜀文化温婉细腻之韵的独具特色的“遂宁文风”。


1985年建市以来,遂宁文学秉承先贤遗风,担负时代使命,涌现出了荣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的王龙,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贾煜,荣获四川文学奖的漆丰、吕历、胡亮,四川“五个一”工程奖的周光宁、王本杰,四川文华奖的罗贤慧,巴蜀文艺奖的黄少烽等领军人物,以及一大批具有时代高度、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文学作品,为遂宁当代文学增添了底蕴。


近年来,遂宁市作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点从抓活动、出作品、建机制、育人才等方面展开工作。组织作家深入城市乡村、革命老区、建设工程一线采风创作,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诗人、文学刊物编辑到遂宁开展各类文学讲座,协助《青年作家》《草堂》等省内知名刊物和四川省评协在遂宁建立创作(实践)基地等,有力地激发了遂宁作家的创作激情,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收获》《十月》《当代·诗歌》《北京文学》《四川文学》《诗刊》《星星诗刊》等中省重点文学刊物发表作品300余篇(首)。其中,秦琴创作的剧本《千万家》入围中国文联年度创作扶持项目,汤中骥小说《背后》、倾卿慕颜网络小说《年代福妻的咸鱼生活》、税清静报告文学《一闪一闪亮晶晶》入选“2022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罗贤慧新编历史川剧《青山依旧在》入选四川省2022—2023年度签约重点关注剧本和省文联2022年度“百佳推优”工程,《四川作家报》2024年8月第四版整版推出射洪作家文学专版,还有其他大量作品获得各种主题征文奖,不少会员作品入选各种年度精品文学选本,每年创作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10部,遂宁市作协组织编撰的《建国70周年遂宁文学作品集》《遂宁当代作家文丛(第一、二辑)》大型丛书也相继出版。近三年,共有2人加入中国作协,11人参加省作协,市作协吸纳新会员47名,遂宁文学的发展态势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张语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登幽州台歌》开创了唐代诗歌的风骨和文风。这首诗歌正是遂宁射洪诗人陈子昂所作。以陈子昂命名的《诗刊》年度诗歌奖,在遂宁举办了已近十年。遂宁的诗歌渊源悠远而深厚,请杨主席向我们介绍下遂宁的诗歌创作。


杨俊:2025年7月12日晚,《城市风华录·遂宁篇》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惊艳亮相,片中对“子昂诗会”长达8分钟的专题介绍,让遂宁诗歌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开盛唐一代诗风的大唐“诗骨”陈子昂,到明代有“曲中易安”之称的散曲大家黄峨,再到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问陶,遂宁一直是诗歌的沃土,孕育并形成了“诗脉千年不绝”的传统和氛围。当代遂宁诗歌,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是现代诗歌活动持续开展,打造国家级文化品牌。2015年起,遂宁与《诗刊》社合作设立了中国诗歌界最高奖项之一的“陈子昂诗歌奖”。经过十年的逐步扩展,目前已成为涵盖创作、评论、翻译等多维度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大综合性权威诗歌奖项,累计有全球30余位顶尖诗人获奖。同期举办的“遂宁国际诗歌周”上,采风、论坛、颁奖典礼及“子昂雅集”唐文化体验、万人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舒婷、吉狄马加等百余位著名诗人广泛参与,成为了当代中国诗歌的“新地标”。大力推进“诗歌普及工程”,全市已成立诗歌团体10余个,吸纳会员100余名,年均举办2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让诗歌创作和品读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作为遂宁一大重要的城市文化IP,推动了诗歌创作与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二是当代诗歌创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首先是中坚力量极为活跃。遂宁有许多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如安遇、三原、阿野、蒲小林、吕历、雪君等,他们在诗歌创作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成就,为遂宁诗歌创作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其次是青年诗人不断崛起。遂宁青年诗人群体呈现出“井喷”态势,如田小田、张丹、夏泱、李遂等,他们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以一种修辞实验性的姿态与外部知识环境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创新精神的诗歌作品。三是遂宁诗人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风格独特,作品质量较高。他们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题材涵盖了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他们同时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各具面貌的独特文风。《诗刊》2023年第10期“诗旅·美丽中国”栏目,集中对13名遂宁诗人的13首诗作进行了刊发,这不仅刷新了遂宁诗人一次性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的记录,在四川诗歌历史上也尚属首次。


张语婷:几年前,省作协曾举办过长篇小说《蜀盐说》作品研讨会。这是一部以北宋卓筒井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小说。发源于遂宁大英县的卓筒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中的“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遂宁还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徐氏泥彩塑”“蓬溪石雕”等。如何增加文学与非遗之间的历史对话,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杨俊:遂宁一直是全省的一个非遗大市,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也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有国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共20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3项,市级46项,县级137项。建立了各类非遗展馆和传习所29个,省级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省级优秀非遗工坊2个,“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1个。市级非遗工坊8个,县级非遗工坊22个。近十年,遂宁市作协加强与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合作,参与了《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丛书》的编撰工作。2020年,我创作的《遂宁非遗故事》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了遂宁各级非遗项目的产生、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历程。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刚刚召开的遂宁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遵循“支持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全会精神,市作协将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创作优势,主动融入到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工作中。一是组织作家们走进非遗项目采风,了解遂宁非遗技艺和特色。二是创新写作方式,将文学写作与新媒体传播有机结合,以专题片、微电影、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三是加强与省市国际传播平台的合作,利用现代传媒的手段、技术和渠道,将遂宁非遗项目的特色亮点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语婷:陈子昂的诗歌不仅开一代文气之先,其风骨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与孔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一脉相承。这是悠悠岁月里沉淀而来的民族文化基因,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精神。请您谈一谈新时代下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担当。


杨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具体到遂宁作协和遂宁作家,就是要融入时代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讲好遂宁故事、树立遂宁形象、弘扬遂宁精神,力争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近年来,遂宁作家围绕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遂宁建市四十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主题创作,感受时代巨变,抒发家国情怀,积极融入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使命的精品力作。当前,遂宁作协正以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引领,大力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引客入遂”注入坚实的文化内核,助推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遂宁打造成实力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贡献文学力量。


张语婷:遂宁文学已赓续千年,请问当前遂宁文学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如何?


杨俊:发现培育文学新苗,加强文学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直是我们基层作协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三年前市作协组织全市10余个中小学校的文学社团成立了“遂宁校园文学联盟”,连续举办了“悦读遂宁·文学之星”“乡村振兴·我和我的家乡”“悦·读遂宁”三届校园文学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集结出版;积极推进文学进校园活动,每年举办2-3场青少年文学创作专场培训;在市级文学杂志开辟“雏凤试音”栏目,长期征集、刊发学生作品;表现突出的吸纳入市作协,以“小作家”荣誉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遂宁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目前有10余名“小作家”在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四川省青少年科幻创作征集等活动中获奖,为遂宁文学新力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青年骨干作家培训培养方面,近年来市作协推荐了20余位青年作家先后参加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省作协新入会会员培训班、“文学川军百场改稿会进基层”等活动,为基层骨干作家成长搭建了平台。同时,为骨干作家作品举办读书分享会、作品研讨交流会,每年2-3次深入区县举行文学进基层选稿、培训等,已形成制度定期举行。青少年文学人才的发现储备,中青年骨干作家的不断成长,让遂宁文学后继有人,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张语婷:请杨主席谈一谈自己的文学创作情况。


杨俊: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文学创作,后来又因文学而转入新闻行业。由于我长期从事文化副刊工作,所以对遂宁本土文化有一定认识,也对这片土地上孕育并发展丰富的特色文化情有独钟,与人合著有反映遂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部文化散文集,独立完成的《24帧巴蜀乡愁》目前正在最后的修改中,计划于明年初出版。今后,我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地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上。


张语婷:请向我们介绍下遂宁市作协近期的工作安排。


杨俊:作为基层作协,厚养文学土壤、营造文学氛围、推出作家作品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下一步,遂宁市作协将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作家的目光和笔触关注时代、书写时代;办好已有的文学杂志和新媒体平台,畅通基层作家的作品发表渠道;继续推动《遂宁作家文丛》系列书稿的征集出版,帮助遂宁作家解决“出书难”;深入推进文学进校园活动,将青少年文学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强化作家队伍建设,构建“领军人物+骨干中坚+后继新军”的文学梯队;服务引导重点作家打磨精品,努力实现遂宁文学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通过为会员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让作协成为一个接地气、有温度、更有凝聚力的组织,为遂宁文学更加美好的明天夯基筑础、贡献力量!


选自2025年第七期《四川作家》


个人简介:杨俊,四川遂宁人,遂宁市作家协会主席。发表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篇、50余万字,著有《行思录》《尘烟一缕》等多部散文集。有部分作品获各级奖励,个人获评“四川省报纸十佳副刊编辑记者”等荣誉。(来源:遂宁文联/四川省作协创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