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清晨,河西街道白山村焦氏家庭农场的机器轰鸣声准时响起。工人们将刚收割的玉米秸秆投入粉碎机,散发着清香的草料便经机器粉碎打包,成了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

“除了我们白山村,我们还对周边同心村、杨家浩村、龙泉社区等多个村组的秸秆进行上门回收。”养殖场负责人焦伟捋了把沾着草屑的衣袖,指着场院外陆续抵达的运输车介绍:“老百姓早上砍完秸秆,我们便在中午前上门,回收、粉碎、加工、打包、青贮。去年回收半径还局限在3公里,如今通过设立4个临时收储点,最远能覆盖8公里外的种植区。”
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区,白山村过去每逢夏秋收获季便面临秸秆处理压力。作为返乡创业的“80后”新农人,焦伟对这一困境深有感触,决心为家乡破局。2021年,他的家庭农场肉牛养殖项目正式落地。渐成规模后,他便开始创新思路,与周边农户共同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子。

在肉牛养殖大棚,工人正将混合发酵好的青贮饲料倒在饲料槽。焦伟抓起把饲料细算账目:“目前圈舍存栏160多头牛,日均消化秸秆1.5吨,其中30%来自其他村子,总的来说每年消化了近2000亩农田的废弃秸秆。”他表示,今年农场还将再流转土地100多亩,扩建圈舍1000多平方米,增加肉牛90头,秸秆需求预计再增加近1吨。
“原来我们烧秸秆都怕罚款,不烧又都烂在地里。现在有人专门上门回收运走,还帮我们清整土地,我们也可以在农场季节性务工,一年至少增加3000元收入。”白山村脱贫户余润春堆放好打包好的饲料后,笑着说道。
据了解,焦氏养牛场采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除了肉牛养殖业,还流转土地50余亩,用来种植玉米、高粱、油菜、小麦、大豆、牧草等,粪污作为有机肥料循环利用,作物秸秆作为养殖饲料利用。养殖场年产值可达180万元,收益可达30余万元。

“通过回收秸秆不仅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河西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童超园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积极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继续扩大秸秆饲料化利用规模,通过联农带农,完善秸秆收集、加工、运输体系,构建“秸秆饲料化-牛粪还田-生态种养”的循环链条,把废弃秸秆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算好这笔经济生态“双赢账”。
(向斯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