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 > 科教
教育热点
科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 > 科教 > 详情

科教

宜宾市南溪区长江学校二年级二班劳动实践课:“长江小雅农”羽衣甘蓝种植记

科教发布时间:2025-10-14 23:22:16

为深入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近日,宜宾市南溪区长江学校劳动课兼职教师陈老师带领二年级二班全体学生,在校园“智能玻璃温室”中开展了一堂以“羽衣甘蓝种植”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课。

紧扣新课标要求,明确劳动教育核心目标

本次劳动课严格对标“生产劳动”领域中“农业生产劳动”的学段要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与动手能力特点,课程以“掌握简单种植技能、体验农业生产过程、树立劳动价值观念”为核心目标,选取贴近生活、操作难度适宜的羽衣甘蓝种植作为实践内容。同时,结合校园智能玻璃温室的设施优势,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完成从“知识认知”到“实践操作”的转化,既体现了“强化实践体验”的基本课程理念,也呼应了“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育人导向。

全流程实践操作,沉浸式体验劳动过程

课堂上,陈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种植过程分解为“组装种植盆—装填营养基质—搬运摆放—定植幼苗—开启养护系统”五个连贯环节,引导学生分组协作、有序参与:

技能学习与实践结合:学生首先学习椰糠营养基质土的特性(疏松透气、保水保肥,适配羽衣甘蓝生长需求),随后亲手使用小铲子将基质土均匀装入组装好的种植盆,掌握“轻填轻压、避免基质洒落”的操作技巧。


协作劳动与责任担当:在“搬运种植盆至温室架子”环节,学生自发分工——力气大的同学负责搬运,细心的同学负责调整盆距、确保摆放整齐。大家积极参与,无人推诿,展现出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劳动热情。


设施认知与科学养护:定植羽衣甘蓝幼苗后,陈老师带领学生认识智能温室的喷淋系统(自动浇水、均匀补水)与降温系统(水帘与风机协同控温,保障幼苗适宜生长环境),并指导学生亲手操作设备、开启养护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现代农业技术如何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拓宽劳动认知的边界。



整堂劳动课仅用一节课时间,便高效完成了200株羽衣甘蓝的种植任务。学生们虽然忙得汗流浃背,但始终热情高涨。当看到整齐排列的幼苗在温室中扎根时,他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与喜悦,真切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


延伸劳动实践,实现劳动教育长效价值

为避免劳动教育“一阵风”现象,本次种植活动并非终点。后续,陈老师将带领学生定期前往智能温室开展养护劳动,包括观察幼苗生长状态、协助调整温室环境参数、记录生长日志等,让学生在长期照料中学会耐心与坚持。

此次羽衣甘蓝种植劳动课,是南溪区长江学校依托校园智能农业设施开展劳动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强化实践、突出育人”课程理念的生动践行。未来,长江学校将继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段特点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精神,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总目标。(来源:宜宾市南溪区长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