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起头落,大快人心。台上,包公巧用汉字笔法的智慧将恶人“鲁齋郎”斩首;台下,年轻观众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蜂拥至后台寻找“包公”签名——这罕见的一幕,发生在不久前的四川大剧院。
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期间,遂宁市川剧团带来的大幕戏《智斩鲁齋郎》在成都上演。这部以包公智慧断案为题材的公案戏,不仅展现了传统川剧的艺术魅力,更通过一系列创新表达,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演出结束后,许多年轻观众到后台找《智斩鲁齋郎》“包公”饰演者签名。
“演出结束后很多年轻观众冲上后台找‘包公’签名,这一现象很少见。”遂宁市川剧团团长刘世虎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欣喜之情。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之间一座全新桥梁的成功架设。
01.经典剧目惊艳亮相舞台
夜幕初垂,剧院内灯光渐暗。锣鼓声起,高腔悠扬,观众进入到了那个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剧中世界。
《智斩鲁齋郎》讲述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前朝功臣鲁王子孙鲁齋郎性情骄横,荒淫无耻,多次强抢民妇,致人妻离子散。包拯接手案件后,与这个手握“铁券丹书”的狂徒斡旋。
这部剧最精巧的构思在于包拯最终巧用汉字笔法的智慧将恶人鲁齋郎斩首,这一设计既展现了传统文化中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法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正义、反腐、智慧,三者都有。”刘世虎概括剧目主题时说。包公戏丰富的廉洁文化不仅为演绎注入了深刻的精神内涵,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领略到包公精神的崇高与震撼。
经过数百年传承,该剧已然成为川剧经典剧目。演出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包拯的刚正不阿、鲁齋郎的嚣张跋扈、百姓的苦难无助,都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淋漓尽致地展现。特别是“智斩”高潮段落,传统川剧锣鼓与现代灯光效果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戏曲的写意性,又增强了戏剧张力,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此次演出既保持了川剧高腔、帮打唱做等本体特征,又在故事表达、表演技艺与舞台设计上实现了创新性融合,营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体验。
02.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
“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刘世虎介绍,《智斩鲁齋郎》的创作团队在保持川剧本体特征的同时,大胆融入当代审美元素,让古老故事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川剧艺术历来以声腔变化丰富著称。《智斩鲁齋郎》作为弹戏、高腔改编大幕戏,在声腔设计上做了精心安排。
“声腔根据舞台人物内心世界进行融合设计,帮助塑造人物。”刘世虎介绍,该剧的声腔设计不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真正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需要,使传统艺术形式获得了当代戏剧的表达力。
谈到表演技艺时,刘世虎强调,该剧在保持川剧传统精髓的同时,注入了水袖、髯口(口条)等元素,在丰富人物的同时,增加了可看性。
《智斩鲁齋郎》在舞美设计上始终遵循“服务剧情、不抢戏核”,使舞台效果与剧情发展、人物情感变化高度契合。例如,该戏剧摒弃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单一场景,采用多区域图片与灯光分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在表现鲁齋郎抢亲与包拯查案两条线索并行时,舞台左侧以暖光、红绸呈现鲁齋郎的婚宴乱象,右侧以冷光、公案呈现包拯的沉思,通过灯光的交替明暗与演员的走位配合,让两条线索在同一舞台空间交织,形成“恶”与“善”的视觉对比,强化戏剧冲突。
在互动体验方面,该剧根据剧情创新采用拆字幕设计。
“几经思索,包公想出了拆名字的方法来将鲁齋郎绳之以法,他以‘鱼齊即’这一相似之名奏明皇帝,皇帝判斩,事后得知实情也无可奈何。”刘世虎说,为此,他们专门制作了3个LED显示屏,演出时的字幕既可以显示“鲁齋郎”,也能拆字显示为“鱼齊即”,与剧情呼应。
“一方面是文字、文化的传承,以前的繁体字,现在我们很多都不认识。另一方面让观众更直观地看懂导演的用意,传统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强化观演参与感。”刘世虎说。
03.持续发力形成品牌效应
《智斩鲁齋郎》是遂宁市川剧团参加四川省川剧汇演活动以来的第三部包公戏力作。
为什么选择持续开发包公戏?刘世虎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我们花脸是强项。二是包公戏深入人心,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这种传统IP的开发思路,为戏曲传承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形成品牌效应和系列作品,增强观众黏性。
最令剧团感到鼓舞的,是年轻观众的明显增多。年轻观众的回归,一方面源于川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川剧事业的大力支持,为川剧搭建了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
从声腔融合到舞美设计,从传统IP开发到年轻观众增多,这部戏的创新尝试为传统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年轻观众冲上后台寻找“包公”签名,他们寻找的不仅是一个角色的认同,更是一种文化的连接。
这种连接,正是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川剧这一巴蜀文化瑰宝,正借着汇演平台的“破圈”助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来源:遂宁文联/遂宁全媒体 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