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遂宁籍作家贾煜凭借科幻作品《消逝的真相》荣获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授奖词中那句“其笔锋所向,直抵人性暗礁,在宏阔宇宙尺度下,呈现出个体欲望与真相之间的巨大裂隙”的评价,恰如其分地阐释了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台上领奖的贾煜(右二)
对于贾煜而言,《消逝的真相》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场跨越现实与幻想、地质与星空、电影与文学的奇妙远征。
灵光乍现 致敬经典
谈起《消逝的真相》的创作渊源,贾煜表示,一切始于多年前那个影院里,电影《金矿》的片尾字幕缓缓升起,银幕上,商人的疯狂与地质学家的落魄在印尼丛林中交织成一场关于贪婪与欺骗的寓言。
作为地质系统的工作者,贾煜对这片土地之下的秘密再熟悉不过——单位的主业就是找矿,每日与岩石、矿物、地质图打交道。但《金矿》将找矿与犯罪结合起来的独特叙事,尤其是那个令人难忘的结尾反转,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创作的种子。
“此后,一直想创作一篇类似题材的小说,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钟爱。”贾煜回忆道。
然而灵感如矿脉,深藏不露,需要恰到好处的时机才能被发现。《消逝的真相》创作的转折点出现在一篇关于太空“生物采矿”的新闻报道。当大多数人将这则新闻视为科技进步的一次具体表现时,贾煜的作家本能却让她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灵光乍现。”她笑着描述那个时刻,很快,她开始着手搜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微生物在太空采矿的“点子”终于为她长久以来的创作冲动找到了出口,一个将地质知识、悬疑叙事与科幻想象完美融合的契机到来了。
双线推进 迷局探真
《消逝的真相》的叙事结构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矿洞,两条线索并行延伸,却又在深处交错缠绕。调查专家周东青的视角代表理性与客观,他的调查过程如同一束矿灯的光线,在黑暗中逐步照亮事件的轮廓:从事故残骸的异常,到奇特微生物的发现;从航空航天材料,到整个太空矿产产业链。这条线索是典型的侦探小说模式,带领读者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核心。
而被调查人“我”的自述则构成了另一条更为复杂的主观线索。贾煜有意让这条线索“占用了小说更多篇幅”,不仅展示未来太空矿业的全景,更通过“有血有肉、顺理成章”却又“自相矛盾、细思极恐”的叙述,构建起一个真实与虚构难以分辨的世界。
这种双线叙事的设计,超越了简单的悬疑技巧,成为探讨真相本质的文学实验。
真相到底是什么?贾煜在创作中似乎故意让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真相。”她认为,“真相背后的故事才是人心所指。”这种对真相相对性的探索,让《消逝的真相》超越了普通的科幻悬疑小说,进入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领域。
星际矿藏 照见人心
将人性的极端考验置于科幻场景中,是贾煜文学创作的核心策略。她敏锐地观察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种种信息被搜索引擎从各个角落找出,又被人不断恶意编排,诱导网友,放大人性的善与恶。科幻文学成为她回应这一现实的最佳载体,通过将人性置于星际矿业、外星微生物等极端环境下,那些日常中被掩饰的人性暗礁得以清晰地浮现。
“我不过是换了一种文学载体,将编排运用到了科幻的文字中。”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文学与现实的深刻联系。在《消逝的真相》中,太空创业与情爱纠纷、科技进步与人性弱点、客观事实与主观叙述之间的张力,何尝不是现实世界中真相建构过程的隐喻?
在小说的最后,事故的真相依然笼罩在迷雾中,但人性的真相却昭然若揭。贾煜写道:“面对巨额财富的诱惑,人性的自私、贪婪、妒忌、恐惧,给每个人的命运走向都带去了很多不确定性。”这种对人性恒常性的洞察,让她的科幻作品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文学价值。
地质为底 科幻为镜
百花文学奖,前身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创立的《小说月报》百花奖,每两年一届。从2015年第十六届增设散文奖项,并改为百花文学奖;为追踪与及时呈现中国科幻文学的最新成果,2019年又增设科幻文学奖,该奖项特别强调“科+幻+文”的评选理念,注重对科学知识、幻想艺术、人文意识、文学价值的综合性考量。
贾煜在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颁奖现场。
这对于贾煜这样的科幻作家,自然是一件好事。
四十多年来,百花文学奖始终坚持以读者投票为最大权重,已然成为颇具公信力与影响力的全国性文学大奖。王蒙、冯骥才、梁晓声、莫言、贾平凹、刘震云、苏童、池莉等一众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都曾获得百花文学奖殊荣。
“我在文学上收获的奖项是特殊的鼓励,创作的初心没变——写好看的故事,顺便播下科学的种子,同时还治愈。”贾煜笑言,自己还是会继续地质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写作。“我会保持‘地质工作者’的底色。我需要在工作中增长自己的阅历。”
对于自己的作品近年来屡屡获奖,且都是行业认可分量较重的奖项,贾煜坦言,是近二十年的地质工作给了她丰富的创作空间,让她养成了“观察—分析—推演”的思维习惯。
“地球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彩的科幻小说——板块漂移、恐龙灭绝、溶洞各种地貌的形成,这些真实的地质事件比虚构故事更震撼。把它们写进科幻故事,既能传播科学知识,又能培养青少年对家乡、对地球的热爱,这是很有意义的事。”贾煜笃定地认为,“科幻+地质”这种跨界创作的前景很广阔。
从地质系统办公室到百花文学奖领奖台,从地球矿脉到星际矿业,贾煜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场跨越界限的探险。她带着地质工作者对大地之谜的敬畏,又怀揣文学家对人性的好奇,将科幻作为探索人类处境的独特棱镜。
正如贾煜所言:“不管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构文字里,所有事件的真相都没有消逝。消逝的只可能是某些人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消逝的真相》最终告诉我们,最需要勘探的或许不是星际矿藏,而是人心深处那些幽暗的矿脉。而贾煜,正以她的笔为镐,在科幻文学的星海中,进行着最为深刻的人性采矿。(来源:遂宁文联/遂宁全媒体 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