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蓬溪麦秆画持续焕发蓬勃生机,这背后,离不开代表性传承人柏波六十余年的匠心坚守。从技艺传承到产业探索,从本土扎根到走向国际,他不断为这门传统工艺注入崭新生命力。

非遗传承人柏波
蓬溪麦秆画工艺精湛,历经选料、剖秆、熨烫、剪贴等多道工序,人物、花鸟等题材栩栩如生,风格古朴典雅。其艺术魅力屡获海内外媒体关注,并于2023年入选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延续这项技艺,柏波多次走进校园授课,倾囊相授毕生所学,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传承体系。他不仅传授技艺,更结合市场需求指导学员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手艺变收益、传承有动力”,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蓬溪县任隆镇,党委政府将麦秆画传承融入乡村振兴,开设覆盖多年龄段的培训班,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当地还盘活闲置资产,打造四川省麦秆画非遗传习基地,并借助“DiscoverSuining”等海外平台发布主题视频,实现国际化传播,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万人次。

柏波更积极推动麦秆画“走出”蓬溪。在“遂宁市第八届遂州技能人才暨第十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展销现场,他的作品以自然肌理与细腻工艺相融的独特质感,吸引众多群众驻足。“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麦秆画,手工精细、富有立体感,是装点家居的绝佳工艺品。”射洪市民雷小芳赞叹。


“麦秆画在我手中已传承了两代人,至今已是第六代。它经常作为国家非遗代表出国展出。”柏波说,“为了弘扬中国非遗文化,我们每年举办两次培训班,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从田间的麦秆到指尖的艺术,从本土课堂到国际舞台,柏波用六十载光阴,带领蓬溪麦秆画实现了从“濒危技艺”到“文化名片”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门技艺不仅有了代代相传的接棒者,更在“传承+产业”的道路上焕发新生。未来,随着更多人的加入与国际传播的深入,蓬溪麦秆画必将在新时代文化大潮中“活”得更精彩、“走”向更远的天地。(来源:遂宁文联/书乡蓬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