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文艺评论 | 包公形象的新演绎——川剧《智斩鲁斋郎》观感

网观发布时间:2025-11-05 10:23:42

文/任红军

3届川剧汇演,遂宁市川剧团演出了3部包公戏。第一届是《铡美案》,第二届是《铡侄赔情》,第三届则是《智斩鲁斋郎》,对公案戏颇有情有独钟的意味。

古往今来,得益于众多文艺作品的浸染,对于包公的形象,观众的审美是很有些刻板的——不就是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包黑子包青天吗?一旦落入审美定势的窠臼,要突破,就有些难了。自然,审美期待也就少了。

遂宁市川剧团一直在传统包公形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着力,试图打破这一审美定势。《铡侄赔情》凸显的是铁面包公温情的一面,《智斩鲁斋郎》又让观众看到包公智慧的一面。一场文字游戏,玩起来倒颇为有趣。

剧作的桥段依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恶霸鲁斋郎仗着先祖爷劳苦功高,加上有高皇帝的铁券丹书——“逢鲁不审”“逢鲁不斩”,干尽杀人越货、欺男霸女的勾当而无所顾忌。

在舞台上,鲁斋郎以丑脚三花脸应工,将流氓恶霸的“坏”刻画得让人义愤填膺;吏部尚书赵荀钦以老丑应工,表现了一个保守圆滑、明哲保身的为政者形象;包拯以净脚大花脸应工,与以往塑造的包公形象多有新变——观众看见了一个沉稳刚直且充满智慧的包公。

包公年逾五旬,早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可那疾恶如仇的个性,怎么能容忍坏人作恶?在第二场“情深”中,夫人的一板唱,给刚直包公摁了“暂停键”,也给“智慧包公”摁了“启动键”:“须知道百年期你人生将半,再不是血气方刚猛少年。路不通另寻个迂回蜿转,不动气多动脑免伤心肝。”一个贤德夫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本剧的核心叙事情节没有发生变化,主题依然是“智斩”。起初,面对铁券丹书的护体,即使民怨沸腾,包公也束手无策;及至求助皇帝仁宗,怎料仁宗的态度也是晦暗不明,加上在仁宗一旁坚决维护祖宗成法威权的吏部尚书的劝诫,他更感彷徨;好在仁宗的欲说还休、意味深长,让包拯心里落了定——弃车保帅,毕竟天下苦鲁斋郎久矣。

于是,第六场“请旨”临结尾,包拯与仁宗的对话,虽然一句唱词没有,但对全剧的剧情推进确实功不可没。不过,虽然皇帝暗许弃车保帅,但怎么个弃法,包拯心里依然没有底。

一番苦思冥想后,包拯发现“鲁斋郎”与“鱼齐即”3字惊人相似,茅塞顿开,心里有了主张。鲁和鱼不必说,郎与即也不必说,但观众可能会对斋与齐的相似略有疑问。在我们的汉字书写中,繁体的斋写作“齋”,繁体的齐写作“齊”。如此看来,剧情的推进,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也是我们在本次川剧汇演中,看见关于本剧的海报、各种介绍,宣发团队都将“斋”写作“齋”的缘故。这也算在剧作外就先给观众系上的一粒扣子,当舞台上,包拯把这粒扣子解开,斩了恶霸,观众内心大呼过瘾之余,才明了伏笔在何处。

在本剧中,智慧包公的“智”表现在两场中。

第一次是在“巧救”一场中,他对鲁斋郎软硬皆施,特别是绵里藏针讲出南侠展昭的故事后,鲁斋郎最终妥协放了王桂兰。第二次是在“智斩”一场中,以“鱼齐即”请旨问斩然后,再略加点画,即可名正言顺斩掉鲁斋郎,既顺天意也慰民心。即使替皇上背上违背先皇的罪名,也在所不惜。这一场,我们不仅看见了包拯的担当,更看见了他的智慧。

如果说《铡美案》中的包公四平八稳的话,那么,《铡侄赔情》让观众看见了包公的温情,《智斩鲁斋郎》则让观众看见了情商与智商都在线的新包公。这是最值得让人欣喜的。

依然是弹戏,依然是高腔,依然是传统戏,依然是遂宁市川剧团——他们对传统川剧艺术的坚守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我们对川剧艺术的未来,有了更多底气和自信。

(任红军,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艺术研究,《四川戏剧》主编助理,博士研究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来源:遂宁文联/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