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射洪作协如何写就省级模范答卷?

网观发布时间:2025-11-26 10:00:09

日前,省委、省政府表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射洪市作家协会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

当藏族作家吉米平阶的目光在金华山陈子昂塑像前停顿,当壮族作家黄鲜梅在保河社区给回族小读者讲解童谣,当各民族青年诗人汇聚一堂热烈探讨诗歌的意象——一幅幅生动画面,正成为射洪市作家协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

作为拥有135名会员的基层文学社团,射洪市作家协会以笔为媒,深耕民族团结沃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艺作品中绽放出最鲜活的光彩。

射洪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艺作品展开幕。

思想领航

让团结之光照亮创作之路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概念,要让它像涪江水一样流进每个人的生活。”射洪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主席李俊在季度专题会上的这句话,成为全体会员的创作共识。

每季度第一周周六,是射洪市作家协会固定的“民族政策学习日”。在去年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上,羌族会员张瑜带来的羊皮鼓舞说唱《新时代的石榴籽》,让在场的各族作家眼前一亮——原来政策宣讲可以这样生动。这种“理论学习+文艺表达”的模式,已成为协会的常态化工作方法。近年来,他们先后组织5场党的民族政策宣讲、4场先进事迹报告会、12次“四进”志愿服务活动,将舞台搭到了社区广场、田间地头。

去年,蒙古族会员马宏伟创作的《涪江边上的绣花针》情景剧在子昂广场的文艺展演中亮相。该剧通过三代人传承刺绣技艺的故事,巧妙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当看到藏族小姑娘用羌绣技法绣出天安门时,台下的掌声让我明白了文学的力量。”马宏伟回忆。这种润物无声地宣传,让“五个认同”如同春风化雨,融入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

《石榴集》新书分享暨诗歌交流座谈会。

创新合作

在文化碰撞中奏响同心曲

“走出去才能看见更辽阔的文学天空。”去年秋天,射洪市作家协会组织的“走进北川·感受羌乡巨变”采风活动,让会员张华记忆犹新。在石椅羌寨,她与羌族文艺家母广文共同探讨《云朵上的诗行》,当汉语的凝练遇上羌语的意象,这首诗便有了别样的生命力。这样的跨地交流,协会已开展6次,足迹遍布川西北、青藏高原和云南、海南等地。

更具突破性的是“请进来”的创新实践。协会先后邀请15名少数民族作家驻会创作,特聘多名少数民族知名作家为文学顾问,举办11场“多声部合奏”讲座,让会员们领悟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创作真谛。

培根固本

构筑民族文学人才高地

遂宁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艺作品创作基地的建立,则让民族团结进步有了更广阔的辐射力。来自太和街道保河社区的回族少年杨磊在老机床模型前,写下“爷爷的钻头与我的笔尖”。这个依托射洪“三五三六”工业遗产打造的平台,已接待各族青少年参观学习800余人次,成为播撒民族团结种子的沃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阵地。

每年3月的“文学大讲堂”是会员们最期待的活动。去年的培训会上,吉米平阶、冯娜等各民族作家和会员们交流了民族文学的创作体会。“民族文学创作题材原来如此丰富!”听完讲座后,会员王海全说。这样的培训每年不少于3次,内容涵盖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创作题材、创作技巧等多个维度,累计参与的各族文学爱好者超过1000人次。

遂宁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艺作品创作基地在射洪市落地。

以梦为马

让团结之花结出文学硕果

“涪江石榴红”系列创作项目启动当天,投稿邮箱像被点燃的篝火。《团结路上的射洪足迹》报告文学集里,记录着这样一个细节:在沱牌曲酒的酿造车间,汉族师傅将彝族“咂酒”工艺融入传统窖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团结酒曲”。《共饮涪江水》散文集则收录了12位各族作家的涪江叙事,从上游的羌族碉楼到下游的双江新村,文学的脉络与江河的走向完美重合,这些作品不仅在《射洪文艺》开设专栏,更走进《西藏文学》《贡嘎山》等民族地区刊物,让民族团结故事传遍四方。2025年收集省内外反映时代呼声、书写伟大成就、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学佳作800余篇,最终将161篇佳作结集为《石榴集》,成为遂宁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学名片。

当《石榴集》的油墨香飘进山村小学,当各民族作家登上社区讲堂,当各族青少年在创作基地共同写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句子——这些由文学催生的共鸣,正化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力量。(来源:遂宁文联/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