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人物 | 康以维:以传统笔墨书写当代情怀

网观发布时间:2025-08-20 10:42:36

康以维,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西蜀花鸟画院画师。2011年在遂宁举办《守望——康以维个人国画作品展》。作品《多彩皖南》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泾上丹青——2023·中国写意画作品展”。作品《多彩江南》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雨花满天——2024青年中国画(写意花鸟)作品展”。作品《春风十里》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时在辽河——2024中国工笔画青年新人新作展”。作品《多彩皖南》被中国宣纸博物馆永久收藏。

康以维

近日,遂宁市青年艺术家康以维工笔画《江南雅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抱石风骨——第三届中国画双年展”。

《江南雅居》是康以维历经半年精心创作而成,藤蔓缠绕在青砖灰瓦之上,鸟雀掠过黛色屋檐,在水墨与色彩交融中散发出浓浓诗意……

顽石成玉,从遂州走出一位画痴

少年时期的康以维是一名“逃课大王”,直到被画家张晓宁识出其画笔下的灵气,这块顽石才被艺术的洪流冲刷而出。

“张晓宁老师和余承先老师分别是我国画和西画的引路人,共同塑造了我的艺术基因。”康以维说。

跟随两位老师学画多年后,2015年,25岁的康以维离开遂宁,背上行囊前往成都,成为了四川西蜀花鸟画院的专职画师。

早期的《小溪》《原野和风》等作品屡次入选省级画展,见证着这位“野性少年”的蜕变。也是在2015年,康以维成为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中最年轻的画家。

在“笔端铸梦”展中,康以维展出39幅精选作品,其中一幅《半梦半醒》里,大红枕头上蜷缩的小狗“米耳”,定格了他与童年伙伴十二年的深情。

“本来画的是一个白枕头,感觉少了点味道,于是把它画成了一个大红色的枕头。”康以维回忆道,5岁时,家里来了一只小狗,母亲给它取名“米耳”。

“米耳从小很乖,每天都会在门口接我,风雨无阻。我渐渐长大,它也渐渐老了,皮毛稀松,变色,牙也掉了几颗。直到有一天放学,它没像之前一样在门口接我……有一次回到老家,无意中翻开过去的影集,看到了我与它的合影,勾起很多往事,于是就有了这幅画。”康以维说,绘画就是生活的记录和情感的表达。

国画《多彩江南》

守正创新,深耕国画现代性转化

“抱石风骨”双年展以二十世纪山水画变革的标志性人物傅抱石所倡导的“其命惟新”精神为内核,呼唤“笔墨当随时代”。本届从全国征稿中精选约200件作品,入选率不足3.2%,而《江南雅居》的突围,恰似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

入展作品《江南雅居》

该展览“守正创新”的宗旨与康以维多年探索方向高度契合。因此,此次入选不仅是对其作品的认可,更是对他坚持“以传统笔墨书写当代情怀”这一创作路径的肯定。“这激励着我在中国画现代性转化的路上继续深耕。”

回忆起《江南雅居》的创作缘起,康以维说,“幼时随张晓宁老师写生,穿行于青砖灰瓦间,鸟鸣绕檐、藤蔓攀窗的场景始终萦绕心头。近年见到家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遂以画笔重构记忆中的‘诗意栖居’。”康以维说,画中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态的交融,恰与展览“守正创新”的宗旨同频共振。

而所谓“雅居”,康以维有着独到的见解。“‘雅’非指精致奢华,而是人与自然默契共存的境界——粉墙为纸、树影作画,禽鸟是宅院的灵魂。”画作中,他刻意省略了人类痕迹,让蓊郁草木传递出“居在画中、画即家园”的东方生态智慧。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走进康以维的画室,仿佛踏入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坛坛罐罐、旧木桌椅、山野石头的陈列间,他常将自己封闭十日半月,仅以泡面果腹。而他却独享这份孤独:“我喜欢孤独,但孤独不等于寂寞。”

他的工笔动物画藏着一个鲜活宇宙:灵猿或静坐深思或嬉闹树丛,绒毛纤毫毕现;松鼠跃动林间,尾巴闪出金褐光芒;猴子蹲踞石上凝望远方,眼中映着花果山的梦境……

“我喜欢动物,尤其是动物的眼睛。”康以维说,在它们的眼中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不用有意摆出一副神态,也无须身怀一份情感,纯粹生命对视生命。

为捕捉动物的神韵,他常在动物园速写,笔下流淌出对万物生灵的虔敬。

对自己这些年来画作风格的形成和塑造,康以维有着清晰的脉络。“早期苦学于非闇的富丽精工,后痴迷八大山人的笔墨线条。转折点在参观宝梵壁画时领悟到:色彩的本质是情绪。于是《江南雅居》减彩增墨,仅以石绿、赭石、藤黄的点缀,让水墨唱主角。”

因此,有评委这样点评:“观康以维的作品,给我了充满自然的气息,他对自然的膜拜,让那些粉本都变得栩栩如生。”

在康以维看来,传统如江河,个人风格是支流。“我以宋元构图筑基,但引入平面构成意识——将各种植物的排列转化为节奏韵律,让交错的枝干构成抽象线条网络。所谓创新,是让古典血脉流淌在当代审美躯壳中。”

而在创作核心上,他始终坚持着技法与精神的统一。“技法为舟楫,终需渡向精神彼岸。”他坦言,《江南雅居》繁密的笔触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礼赞。当观者能感受到叶间的清凉,听到画外鸟鸣,笔墨才真正有了生命。

“傅抱石先生说‘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我的水墨实验皆源于对生态文明的思考。”在《江南雅居》的创作中,康以维以工笔为骨、写意为魂,在秩序中求灵动,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践行。

从《半梦半醒》中怀念爱犬的赤诚,到《江南雅居》里家园意象的升华,康以维始终践行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信条。他的艺术正如其自喻——深山顽石历经江流冲刷,终在时代的河床上显露温润而坚韧的光芒。(来源:遂宁文联/遂宁全媒体记者 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