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遂宁安居三小“核心素养常态课堂教学”语文专场顺利开展

网观发布时间:2025-11-21 10:47:38

11月18日,遂宁市安居区第三小学校“核心素养常态课堂教学”语文专场活动顺利开展。12位骨干教师依序登场,以“课堂展示+教学阐释”的形式,将核心素养融入每一堂常态课,让语文课堂既有温度,更有深度。


第1节: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在故事里悟“联系”

课堂展示|杨华容老师

用“种葫芦日记”串联课堂:从“葫芦长势好”的欢喜,到“叶子生虫”的忽视,再到“葫芦掉落”的惋惜,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自主读懂了“事物间的联系”,课堂互动趣味十足。


教学阐释|罗小琴老师

“低年级课堂要‘趣’字当头:把课文变成‘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种葫芦’的体验里学知识、悟道理,既掌握了内容,也培养了思辨意识。”


第2节:六年级《夏天里的成长》——在生长中懂“向上”

课堂展示|彭霞老师

以“夏天万物生长”的视频引入,引导学生圈画“飞快的长、跳跃的长”等关键词,再拓展“我们的成长”话题,让学生从“自然生长”延伸到“自我成长”,说理文的道理变得鲜活可感。


教学阐释|袁京平老师 “说理文教学要‘由物及人’:先让学生‘看见’生长的现象,再‘领悟’生长的意义,最后‘联结’自己的成长,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思考同频。”


第3节: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在童趣中识“汉字”

课堂展示|李梅老师

把课堂变成“雪地乐园”:用脚印卡片认生字,用角色扮演读儿歌,学生们边玩边认会了“鸡、画、竹”等字,还能带着表情朗读出儿歌的欢快。


教学阐释|黄仁琼老师

“低年级识字要‘融于情境’:把汉字变成孩子能触摸的‘游戏元素’,让朗读变成能参与的‘情境表演’,在轻松氛围里建立语文学习的好感。”


第4节:五年级《慈母情深》——在细节中品“母爱”

课堂展示|侯雨贝老师

聚焦“母亲的动作、神态”细节:让学生圈画“龟裂的手指”“疲惫的眼神”,再通过“代入式朗读”还原场景,不少学生在读到“母亲塞钱”的片段时红了眼眶。


教学阐释|曾莉老师

“散文教学要‘以细节传情’:抓住文字里的‘温度点’,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情感,再通过小练笔‘写我的母亲’,让‘读懂母爱’落到真实表达里。”

“说理文教学要‘由物及人’:先让学生‘看见’生长的现象,再‘领悟’生长的意义,最后‘联结’自己的成长,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思考同频。”


第5节:三年级《司马光》——在文言中悟“智慧”

课堂展示|赵勇刚老师

用“AI动画+演读”破解小古文:先看AI动画懂情节,串故事线索,妙用三个锦囊,再跟着节奏读文言,学生们很快就能通顺背诵全文,还能说出司马光的“冷静”。


教学阐释|吴小芳老师

“小古文教学要‘轻难度、重体验’:用可视化工具降低理解门槛,用表演强化情境感知,让孩子既读懂‘智慧’,也感受文言的简洁之美。”


第6节:四年级《精卫填海》——在神话中悟“执着”

课堂展示|陈晓勤老师

以“精卫为什么填海”为核心,对比“小鸟”与“大海”的力量差距,再拓展《山海经》原文,学生们从“精卫的坚持”里读懂了“执着的力量”。


教学阐释|邓海燕老师

“神话教学要‘挖精神内核’:不止讲故事,更要引导孩子看见精卫的‘不服输’,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让传统文化里的精神照进当下成长。”


活动最后,总评委陈丽梅主任进行了总结阐释:

“今天的6堂课,有三个‘亮’点值得肯定——一是‘常态’不‘平常’:没有刻意的‘表演’,而是把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让‘素养落地’成为常态;二是‘年段’有‘章法’:低年级重兴趣、中年级重方法、高年级重精神,精准匹配了不同学段的学生需求;三是‘课堂’连‘生活’:每堂课都在‘教课文’的基础上,联结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让语文从‘课本’走向‘成长’。


从童话到神话,从文言到散文,6堂课依序铺展,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常态实践”,也是安居三小语文教师“以课提质”的生动缩影。每一堂课,都在为学生的素养生长积蓄力量。(来源:安居三小 秦艺 /黄丽华 )